我们来探讨一下古代发卡(主要以发簪、发钗为代表)的形制与功能演变,以及它在服饰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发卡虽小,却是贯穿中国古代服饰史、承载丰富文化内涵的重要饰品。
核心概念界定:
- 发卡: 这里主要指用于固定、装饰发髻的各种单股或双股器物,是广义上的概念。更精确的古称包括:
- 笄: 最古老、最基础的称呼,指单股的簪子。
- 簪: 由笄发展而来,通常指单股,但比笄更精美、装饰性更强。是后世最常用的统称。
- 钗: 由两股簪子交叉组合而成,双股结构使其固定能力更强。
- 步摇: 簪或钗的一种特殊形制,上有垂珠或坠饰,行走时随步摇动。
- 形制: 指发卡的形状、结构、材质、工艺等物理特征。
- 功能: 包括实用功能(固发)和象征功能(装饰、身份、礼仪等)。
形制与功能的演变历程:
史前至夏商周:实用为本,礼制初现
- 形制: 材质以骨、木、石、玉为主。早期形制极为简单,多为细长、光滑的棍状(笄)。商周时期,玉笄开始增多,并出现简单的刻纹或几何造型(如鸟首、兽首),顶端可能有小凸起或简单的装饰。
- 功能:
- 核心功能:固发。 这是最基本的需求,无论男女,成年后束发都需要笄来固定。
- 礼制象征: 笄礼是女子重要的成年礼(十五岁左右),标志着她可以婚配。男子冠礼中也用笄固定发冠。玉笄的使用体现了等级差异,贵族多用玉,平民多用骨木。
- 地位: 作为束发工具和成年礼的核心道具,发笄是早期服饰礼仪制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奠定了其作为身份象征的基础。
春秋战国至秦汉:材质多样,装饰渐丰
- 形制: 材质极大丰富,金、银、铜、铁、玳瑁、琉璃、象牙等广泛应用。工艺进步,出现鎏金、错金银、镶嵌(绿松石、玛瑙等)技术。簪首装饰开始复杂化,有圆饼形、花朵形、动物形(凤、龙、鸟等)、几何形等。钗开始出现并逐渐流行。汉代出现“步摇”的雏形。
- 功能:
- 固发功能强化: 随着发型日益复杂(如汉代流行的垂髻、高髻),双股的钗因固定力更强而更受欢迎。
- 装饰功能提升: 成为女性妆奁中的重要饰品。材质和工艺的奢华程度直接反映佩戴者的财富和地位。步摇的出现,增添了动态美感。
- 身份标识: 不同材质、形制的簪钗明确区分了社会等级。如汉代后妃有专门的“黄金步摇”。
- 地位: 发饰成为女性美的重要点缀,其经济价值和艺术价值显著提升。步摇的流行标志着发饰开始追求动态视觉效果,丰富了服饰文化的表现力。
魏晋南北朝:清逸与繁复并存,异域风情融入
- 形制: 受玄学影响,部分簪钗追求清雅简约,多用玉、金银素簪。同时,受佛教艺术和北方游牧民族影响,也流行华丽繁复的款式,如巨大的花树状金钗、带有佛像或异域纹饰的簪首。步摇形制更加成熟多样。
- 功能:
- 固发与装饰并重: 发型变化多端(如飞天髻、灵蛇髻),对发饰的固定力和装饰性要求更高。
- 精神寄托: 佛教题材的发饰反映了当时的宗教信仰。
- 民族融合体现: 胡风元素的融入,使发饰成为文化交流的载体。
- 地位: 发饰风格的两极化(简约与繁复)反映了社会思潮的多样性。其作为文化交流媒介的作用更加突出。
隋唐五代:登峰造极的华美与创新
- 形制: 材质工艺达到顶峰,金银器制作空前繁荣,锤鍱、錾刻、镂空、掐丝、镶嵌(宝石、珍珠)技术炉火纯青。形制极其丰富:
- 簪首: 花鸟(牡丹、莲花、凤凰、鸳鸯)、人物、佛像、博古纹样等,尺寸可很大。
- 钗股: 常做竹节、花枝等造型。
- 步摇: 极为盛行,垂珠摇曳生姿。出现“金步摇”、“玉步摇”等名品。
- 创新: 出现“钿” (diàn) - 一种用金银珠宝制成花形、贴在簪钗上的饰物;以及“梳篦”插于发间作为装饰。
- 功能:
- 装饰至上: 在开放、富庶的社会环境下,发饰成为女性展示财富、地位和时尚品味的最重要窗口之一。满头珠翠是贵妇的常态。
- 身份与品阶: 宫廷命妇的发饰有严格的等级规定,材质、数量、纹样皆有定制。
- 时尚风向标: 发饰的流行样式变化快,引领着社会审美潮流。
- 地位: 发饰在唐代服饰文化中占据核心地位,是其华丽、开放、自信时代精神的最佳物质体现。其工艺和审美代表了古代发饰艺术的巅峰。
宋元:雅致内敛与实用并重
- 形制: 受理学影响,整体风格趋向清雅、秀巧、内敛。材质以玉、金银为主,但工艺更重精巧而非宏大。常见题材:花卉(梅、兰、竹、菊)、禽鸟(蜻蜓、蝴蝶)、几何纹、如意头等。玉簪、玉钗备受推崇。宋代花钗仍有使用,但不及唐华丽。元代受蒙古文化影响,出现一些具有草原特色的发饰(如“顾姑冠”上的装饰)。
- 功能:
- 装饰: 追求含蓄隽永的意境美,与宋代整体审美风格一致。
- 固发: 宋代女性流行高髻(如朝天髻),仍需要坚固的发钗支撑。
- 身份象征: 玉质发饰是文人雅士和上层女性品味的象征。
- 地位: 发饰成为宋代文人审美情趣在女性服饰上的投射,体现了精致、理性的文化特质。在元代,则成为民族服饰融合的一个小切面。
明清:工艺精湛,寓意吉祥,等级森严
- 形制:
- 材质工艺: 点翠(清代宫廷极盛)、珐琅(景泰蓝)、累丝(金银丝编织)成为代表性工艺。材质仍以金、银、玉、翡翠、珍珠、宝石为主。
- 题材: 吉祥寓意达到顶峰:福禄寿喜文字、八仙、八宝、佛手、石榴、蝙蝠、卍字、龙凤呈祥、事事(柿)如意、平安(瓶)富贵等。形制多样,有长簪、短簪、耳挖簪(一端可掏耳,实用)、扁方(满族妇女特有,用于固定大拉翅头饰)。
- 功能:
- 装饰与象征: 强烈的吉祥寓意是核心功能,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身份与等级: 宫廷发饰等级制度极其严格。如清代后妃的朝冠、金约、钿子、头面首饰等,其材质、纹样、数量、佩戴位置都有明确规定,是身份地位的直观体现。
- 婚姻信物: 发簪常作为重要的聘礼或嫁妆。
- 地位: 发饰是明清森严等级制度在服饰上的重要体现。其精湛工艺(尤其是点翠、珐琅)代表了传统工艺的巅峰。吉祥纹样的普遍应用,使其成为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扁方等则是满族服饰文化的标志。
在服饰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不可或缺的实用构件: 从最原始的固发功能开始,发卡(笄、簪、钗)就是古代男女束发、维持仪容整洁的必备工具,是发型得以成立的基础。
女性美与时尚的核心元素: 发饰是女性妆扮中最醒目、最靠近面部的装饰品之一,对提升整体美感至关重要。它的材质、色彩、造型直接决定了发型的华丽程度和个人风格,是各个时代女性时尚潮流的风向标。
社会身份与地位的鲜明标识: 材质(金玉珠翠 vs 骨木)、工艺(精工细作 vs 简单粗朴)、形制(复杂程度、特定纹样如龙凤)、数量(满头珠翠 vs 一两支素簪)、佩戴场合(朝服首饰 vs 日常用品)都清晰无误地标示着佩戴者的阶级、财富、婚姻状况(如婚后盘发插簪)乃至职业身份(如女道士的玉冠簪)。
礼仪制度的重要载体:- 生命礼仪: 笄礼(女子成年礼)、婚礼(结发、簪饰作为聘礼嫁妆)中,发饰都是核心道具,具有神圣的仪式意义。
- 宫廷典制: 历代对后妃命妇的发饰佩戴有严格规定,是其品阶、职责的视觉符号,是维护皇权秩序的一部分。
精神世界与民俗信仰的反映:- 宗教信仰: 佛教、道教题材的发饰(如佛像、八仙、八卦、莲花)体现了人们的信仰。
- 吉祥文化: 明清时期,发饰成为承载福禄寿喜、驱邪避害等吉祥寓意最密集的载体之一,纹样设计充满象征意义。
- 爱情信物: 发簪常作为定情信物或丈夫赠予妻子的礼物,象征“结发同心”。
工艺美术的璀璨明珠: 发卡(尤其是簪钗)的材质运用(金、银、玉、翠、宝、珠、点翠羽)、制作工艺(錾刻、镂空、镶嵌、累丝、珐琅、点翠)代表了当时手工业,尤其是金银细工、玉雕的最高水平,是珍贵的艺术品。
文化交流的见证: 不同时期发饰的演变(如魏晋的胡风、唐代的包容创新、元代的蒙古特色、清代的满族扁方)都体现了民族融合与文化互动的影响。
总结:
古代发卡(以簪钗为代表)的演变,是一条从实用工具向精美艺术品与文化象征物不断升华的轨迹。其形制由简入繁,材质由朴至奢,工艺日益精湛,功能也从单一的固发,扩展到装饰、表意、象征身份、承载礼仪、寄托情思等多元维度。它不仅是固定青丝的实用之物,更是镶嵌在万千青丝之上的文化密码,无声地诉说着佩戴者的身份、地位、审美、信仰与时代风尚。在等级森严的古代社会,它是区分尊卑的视觉符号;在女性生活中,它是妆点容颜、表达自我的核心饰品;在文化长河中,它是凝聚工匠智慧、承载吉祥寓意、反映时代精神的微型艺术殿堂。因此,发卡虽小,却在古代服饰文化乃至整个社会文化体系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是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独特而精妙的切入点。其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至今仍在现代首饰设计和汉服复兴运动中焕发着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