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期谷物糖:饴与饧
饴(yí)
- 起源:商周时期(甲骨文已有“饴”字)
- 制法:以麦芽水解米、粟中的淀粉制成(《诗经·大雅》:“堇荼如饴”)
- 形态:黏稠糖浆或软糖块,如东汉《说文解字》载:“饴,米蘖煎也”
饧(xíng)
- 演变:汉代成为主流名称(《楚辞》王逸注:“饧,饴也”)
- 特点:固态麦芽糖,可塑形(《齐民要术》详述“白饧”“黑饧”制法)
- 雅称:唐代“胶牙饧”(白居易诗:“岁盏后推蓝尾酒,春盘先劝胶牙饧”)
二、蔗糖初级产品:柘浆→蔗饴
柘浆(zhè jiāng)
- 战国记载:甘蔗汁(《楚辞·招魂》:“胹鳖炮羔,有柘浆些”)
- 用途:直接饮用或增甜剂
石蜜
- 汉代称谓:进口块状蔗糖(《西京杂记》载南越进献石蜜)
- 得名:因结晶如石,味甘如蜜(东汉《凉州异物志》:“石蜜非石类,假石之名也”)
- 分级:唐代《新修本草》分“西戎石蜜”与“本土石蜜”
三、精制蔗糖的出现
沙糖
- 技术突破:唐太宗遣使印度学制糖法(《新唐书》载摩揭陀国“熬蔗汁作糖”)
- 工艺:蔗汁浓缩结晶(《千金要方》用治咳嗽)
糖霜
- 冰糖雏形:北宋遂宁工匠创结晶法(王灼《糖霜谱》详载工艺)
- 形态:表面结霜状晶体(苏轼诗:“冰盘荐琥珀,何似糖霜美”)
名称融合
- 唐代“糖”字普及:韩愈《进学解》“饴糖”并称
- 宋代统称:汴京“糖狮子”“糖小儿”市售(《东京梦华录》)
四、名称演变的技术映射
名称
时代
原料/工艺
形态特点
饴
商周-汉
麦芽+谷物淀粉
流质糖浆
石蜜
汉唐
甘蔗汁浓缩
块状粗结晶
沙糖
唐
蔗汁熬制结晶
砂粒状结晶
糖霜
宋
结晶提纯
透明晶体
糖
宋以后
综合制糖术
多形态统称
五、文化意涵
- 雅称隐喻:如“琥珀饧”(麦芽糖)喻色泽透亮,“滴乳糖”(冰糖)状其垂滴之态
- 社会象征:宋代糖霜价比黄金,成为士大夫赠礼佳品(黄庭坚诗:“远寄蔗霜知有味”)
- 语言化石:今方言仍存古名,如闽南语称麦芽糖为“麦芽饴”
古代糖名从“饴”“饧”到“石蜜”“糖霜”,不仅是名称的迭代,更是一部从谷物糖到精制蔗糖的技术进化史,展现了古人利用自然资源的智慧与中外文化交流的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