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天和晴天晒太阳的效果不一样,尤其是在关键的维生素D合成方面。关于晒太阳,确实存在一些常见误区需要避开。
核心区别:紫外线类型与穿透力
UVB (中波紫外线):
- 作用: 是皮肤合成维生素D的主要紫外线类型。
- 穿透力: 非常弱。云层、玻璃、衣物、普通防晒霜都能有效阻挡大部分UVB。
- 阴天 vs 晴天:
- 晴天: UVB充足,是合成维生素D的最佳时机(当然也要注意时长和强度)。
- 阴天: 厚厚的云层会阻挡掉绝大部分甚至全部的UVB。因此,在阴天晒太阳,对促进维生素D合成的作用微乎其微,效果远不如晴天。
UVA (长波紫外线):
- 作用: 穿透力极强,能深入皮肤真皮层。是导致皮肤晒黑、光老化(皱纹、松弛、色斑)、甚至诱发皮肤癌的主要元凶之一。对维生素D合成基本没有贡献。
- 穿透力: 非常强。能轻松穿透云层、玻璃(普通玻璃能阻挡大部分UVB但挡不住UVA)。
- 阴天 vs 晴天:
- 晴天: UVA强度很高。
- 阴天: 虽然云层能阻挡一部分UVA,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可达80%或更多)能穿透云层到达地面。这意味着阴天依然存在显著的UVA暴露风险。
结论:
- 维生素D合成: 阴天效果远不如晴天。云层几乎阻断了关键的UVB。
- 晒黑/皮肤损伤风险: 阴天依然存在,因为大量UVA能穿透云层。长时间暴露在阴天阳光下,依然可能导致晒黑和累积性的皮肤光损伤。
需要避开的晒太阳误区:
误区一:阴天不需要防晒。
- 事实: 如上所述,阴天UVA辐射依然很强,是导致皮肤光老化和皮肤癌的主要因素。即使感觉不到阳光灼热,皮肤仍在受到UVA的伤害。阴天出门也务必涂抹防晒霜(尤其是SPF30+ PA+++及以上),并采取其他防护措施(帽子、太阳镜、遮阳伞)。
误区二:隔着玻璃晒太阳就能补充维生素D。
- 事实: 普通玻璃(如车窗、窗户)能阻挡掉绝大部分UVB,但允许UVA通过。因此,隔着玻璃晒太阳,你主要接收到的是导致皮肤老化的UVA,而几乎接收不到合成维生素D所需的UVB。隔着玻璃晒太阳对补充维生素D无效,却增加了皮肤老化的风险。
误区三:晒得时间越长,维生素D补得越多。
- 事实: 维生素D的合成在皮肤暴露初期效率较高,达到一定量后皮肤会启动保护机制,减缓甚至停止合成。过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不仅不会无限增加维生素D,反而大大增加晒伤、光老化和皮肤癌的风险。适度是关键。
误区四:只有夏天才需要防晒。
- 事实: UVA全年存在,强度变化相对UVB小。即使在冬季或阴天,UVA的强度也足以造成皮肤损伤。雪地、冰面、水面等还会反射紫外线,增加暴露量。防晒是一年四季、无论晴阴都需要做的功课。
误区五:肤色深的人不需要防晒/不容易得皮肤癌。
- 事实: 深肤色人群皮肤中的黑色素确实能提供一些天然保护(SPF约13-15),降低但不消除晒伤和皮肤癌风险。深肤色人群同样需要防晒,并且由于肤色掩盖,有时更难发现皮肤癌的早期迹象(如黑色素瘤),更需要警惕。所有肤色的人都应防晒。
误区六:晒太阳能替代维生素D补充剂。
- 事实: 对于很多人来说,仅靠晒太阳很难保证充足且安全的维生素D水平,尤其在高纬度地区、冬季、空气污染严重地区、经常待在室内的人、老年人(皮肤合成能力下降)、肤色较深的人、严格防晒的人群等。通过饮食(富含脂肪的鱼、蛋黄、强化食品)和/或在医生指导下服用补充剂是更可靠和安全的方式。
如何科学、安全地晒太阳(主要针对维生素D合成):
选择时机: 在UVB相对充足的时段,通常是
上午10点到下午3点之间(具体最佳时间因纬度、季节、海拔而异)。
关注紫外线指数: 使用天气APP查看紫外线指数。当
紫外线指数≥3时,才有机会合成维生素D(但此时也需要防晒)。
暴露部位: 暴露手臂、腿、背部等面积较大的皮肤效果更好(面部皮肤薄且易老化,通常建议做好防晒)。
控制时长: 短时间暴露即可。对于肤色中等的人,在夏季中午阳光下,暴露手臂和腿部约
10-15分钟(肤色浅的人时间更短,肤色深的人需要更长),每周几次,通常就足以维持维生素D水平。
避免晒红、晒伤。
防晒策略: 在达到所需暴露时间后(或计划长时间待在户外时),
务必涂抹广谱防晒霜(防UVA和UVB)并穿戴防护衣物。不要为了补VD而刻意长时间暴晒。
总结:
- 阴天晒太阳基本无法有效合成维生素D(因为缺乏UVB),但依然存在皮肤被晒黑和光老化的风险(因为UVA穿透力强)。
- 避开误区,无论阴晴都要做好防晒(防晒霜、衣物、帽子、墨镜)。
- 不要依赖隔着玻璃晒太阳来补VD。
- 补充维生素D,晒太阳只是途径之一,且需科学控制时间,饮食和补充剂是重要的补充或替代方案。
- 安全第一: 保护皮肤免受紫外线伤害(尤其是UVA导致的慢性损伤)比单纯追求通过晒太阳获取维生素D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