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来详细对比一下不同品种甘薯,特别是蔓生型与短蔓型(丛生型)品种在外观和生长习性上的差异。这种差异对种植管理、土地利用和收获方式都有重要影响。
核心差异:藤蔓长度与生长形态
这是区分蔓生型和短蔓型甘薯最核心、最直观的特征,也决定了它们大部分的其他差异。
1. 蔓生型品种
- 藤蔓外观:
- 长度: 藤蔓非常长,通常可达 2-4米甚至更长。
- 生长方式: 匍匐性强。主蔓生长旺盛,会沿着地面向四周爬行蔓延,占据很大的地表面积。
- 分枝: 分枝能力强,尤其在肥水充足时,能从茎节处不断长出大量侧枝。
- 节间: 节间相对较长(与短蔓比)。
- 叶片: 叶片通常较大,叶色深绿(品种间有差异),覆盖地表能力强。
- 生长习性:
- 空间需求大: 需要较大的行距和株距,或者需要多次提蔓、翻蔓来防止茎节生根,减少养分消耗,避免薯块分散和畸形。
- 前期生长慢: 栽插后,前期(缓苗后至封垄前)地上部茎叶生长相对较慢,主要发展根系。
- 中后期爆发力强: 封垄后,在适宜条件下,茎叶生长迅速,生物量积累快,覆盖度大。
- 结薯习性: 薯块着生位置相对分散,可能沿着较长的匍匐茎在多个节点形成薯块。薯块通常较长(纺锤形、下膨纺锤形等),但大小可能不太均匀。
- 抗逆性: 通常具有较强的耐旱、耐瘠薄能力(因为发达的匍匐茎可以在更大范围内寻找水分和养分),部分品种抗病性可能较好(因品种而异)。
- 管理需求: 需要提蔓或翻蔓。这是关键管理措施,防止茎节生根形成小薯(俗称“跑根”或“柴根”),消耗养分,并集中养分供应主薯块膨大。人工投入较大。
- 收获: 收获相对费工,因为藤蔓覆盖面积大,需要先清理藤蔓,薯块位置也较分散。
- 代表品种(传统或特定用途): 很多老品种或用于加工淀粉、饲用的品种属于此类型,例如一些地方品种或早期的胜利百号衍生系等。但现在高淀粉品种也有短蔓的。
2. 短蔓型/丛生型品种
- 藤蔓外观:
- 长度: 藤蔓显著缩短,通常只有 0.5米 - 1.2米左右,很多在1米以内。
- 生长方式: 半直立或丛生。主蔓生长到一定长度后顶端优势减弱,侧枝萌发早且多,植株呈丛簇状或紧凑的半球形,向上或斜向上生长,基本不匍匐或匍匐距离很短。
- 分枝: 分枝发生早且多,靠近基部密集分枝。
- 节间: 节间非常短。
- 叶片: 叶片通常相对较小(但并非绝对),叶色可能因品种而异(如普薯32/西瓜红叶色较浅)。地表覆盖相对集中。
- 生长习性:
- 空间需求小: 适合密植栽培。行距和株距可以比蔓生型显著缩小,提高单位面积株数。
- 前期生长快: 栽插后缓苗快,地上部茎叶生长迅速,能较快封垄(覆盖行间)。
- 生长稳健: 茎叶生长高峰相对较早且稳定,不易过度徒长。
- 结薯习性: 薯块着生位置集中,主要在栽插苗基部附近及短缩的匍匐茎上形成。薯块大小通常比较均匀,薯形较规则(如短纺锤形、球形、桶形等),商品薯率高。
- 养分利用: 由于结薯集中和植株紧凑,养分向薯块输送效率相对较高。
- 管理需求: 通常不需要提蔓或翻蔓(主要优势之一)。茎节短且离地间隙小,不易产生不定根,即使有少量不定根,也因靠近主薯块区,对产量和品质影响较小。大大节省人工。
- 收获: 收获相对省工。藤蔓短且集中,清理方便;薯块集中,便于机械或人工挖掘。
- 抗逆性: 耐旱、耐瘠薄能力通常不如蔓生型品种(根系相对集中,探索范围小)。但对肥水管理要求更精准,肥水不足易早衰。抗病性因具体品种而异。
- 代表品种(现代主流): 这是当前鲜食型和烘烤型甘薯的主流类型,例如:
- 普薯32号(西瓜红)
- 烟薯25号
- 心香
- 广薯87
- 龙薯9号
- 徐薯34(高淀粉兼用型短蔓)
- 玛莎莉(日本引进,半直立)
- 安纳芋(日本引进,丛生)
外观与生长习性对比总结表
特征
蔓生型品种
短蔓型/丛生型品种
核心特征
长蔓 (>2m),强匍匐
短蔓 (0.5-1.2m),半直立/丛生
藤蔓长度
很长 (2-4米+)
很短 (通常<1.2米)
生长形态
匍匐爬行,覆盖面积大
丛簇状,紧凑,向上/斜向上,覆盖集中
分枝
多,较长,发生在较长主蔓上
多,
早发且密集,靠近基部,节间短
叶片
通常较大
通常相对较小
空间需求
大 (宽行大株距)
小 (适合密植)
前期生长
相对较慢 (先长根)
相对较快 (早封垄)
茎叶生长
中后期爆发力强,生物量大
稳健,高峰较早
结薯位置
相对分散 (沿匍匐茎)
非常集中 (基部及短匍匐茎)
薯块特征
可能较长,大小均匀度稍差
通常较规则 (短纺/球/桶形),
大小均匀,商品率高
关键管理
必须提蔓/翻蔓 (防茎节生根)
通常无需提蔓/翻蔓 (省工核心优势)
收获
较费工 (藤长薯散)
较省工 (藤短薯集中,利于机械)
耐旱耐瘠
通常较强 (根系探索范围广)
通常较弱 (根系集中)
肥水要求
相对不敏感
要求更精准 (易早衰或徒长)
代表用途
传统品种、部分高淀粉/饲用品种
现代鲜食、烘烤主流品种,部分兼用型高产品种
代表品种
一些老品种 (如胜利百号系)、地方品种
普薯32(西瓜红)、烟薯25、心香、龙薯9、徐薯34、玛莎莉等
总结与选择建议
- 蔓生型: 优势在于耐旱耐瘠薄、管理相对粗放(除提蔓外)、覆盖抑草能力强。劣势是占地大、费工(提蔓、收获)、薯块可能分散不均、商品率可能较低。更适合地广人稀、土壤条件较差、劳动力相对充裕或特定用途(如饲用)的地区。
- 短蔓型/丛生型: 优势在于省工(免提蔓)、适合密植高产、薯形好商品率高、收获方便(利于机械化)。劣势是对水肥管理要求较高、耐旱耐瘠薄能力相对较弱。是现代甘薯产业发展的主流方向,尤其适合规模化、标准化、商品化生产,以及劳动力紧张的地区。
在选择品种时,除了考虑蔓型,还需结合以下因素:
种植目的: 鲜食?烘烤?蒸煮?加工淀粉?提取色素?不同用途对薯形、肉色、干物率、糖化特性等要求不同。
当地气候与土壤条件: 无霜期长短、降雨量、土壤类型(沙土、壤土、粘土)、肥力水平等。
市场需求: 消费者偏好(薯形、肉色、口感)。
病虫害情况: 选择抗当地主要病害(如黑斑病、茎线虫病、根腐病、病毒病)的品种。
因此,了解蔓生型与短蔓型品种的外观差异和生长习性,是科学选择品种、制定合理栽培管理措施的基础。对于大多数现代种植者而言,短蔓/丛生型品种因其省工、高产、优质、宜机收的特性,已成为首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