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张家港市中国转运服务网
详情描述
薄壳山核桃的种植历史:追溯其在不同地区的传播与发展历程

我们来追溯一下薄壳山核桃(碧根果)的种植历史,看看它是如何从北美原产地传播到世界各地的。

核心原产地:北美大陆的馈赠
  • 起源与自然分布: 薄壳山核桃是北美大陆特有的树种,其自然分布范围主要集中在美国中南部和墨西哥北部。核心区域包括:
    • 美国: 密西西比河及其主要支流(如俄亥俄河、密苏里河、阿肯色河、红河等)的河谷冲积平原。从爱荷华州、伊利诺伊州、印第安纳州南部,向南延伸至德克萨斯州东部、路易斯安那州、密西西比州、阿拉巴马州、佐治亚州和佛罗里达州西北部。阿巴拉契亚山脉西部山麓也有分布。
    • 墨西哥: 主要分布在墨西哥东北部,沿格兰德河(Rio Grande)及其支流分布。
  • 早期利用: 在美洲原住民(印第安人)时期,薄壳山核桃就是重要的食物来源。它的坚果营养丰富,易于储存,是重要的蛋白质和脂肪来源。树木本身也用于木材。
北美内部的驯化与商业化(18-19世纪)
  • 欧洲殖民者发现: 欧洲殖民者到达北美后,很快发现了这种美味且营养丰富的坚果。早期主要是采集野生资源。
  • 初步引种与种植: 18世纪中叶开始,薄壳山核桃被引种到美国东部沿海地区(如乔治亚、南卡罗来纳等)进行种植,但规模较小。
  • 关键突破 - 嫁接技术: 1846-1847年是一个重要转折点。一位名叫安托万(Antoine)的自由黑人(也有资料称其为混血儿)在路易斯安那州新奥尔良附近的庭院里,首次成功实现了薄壳山核桃的嫁接。这一突破至关重要,因为它:
  • 解决了实生苗变异大的问题: 实生苗(种子繁殖)结出的坚果大小、品质、壳厚薄差异巨大,无法保证商品一致性。嫁接可以确保优良母株的特性稳定遗传给后代。
  • 大大缩短了结果年限: 实生苗需要10-15年甚至更久才能结果,而嫁接苗通常4-8年就能开始结果。
  • 开启了品种选育时代: 嫁接技术的成功使得人们可以开始有目的地选择优良单株(如大果、薄壳、丰产、抗病等特性)进行繁殖,培育出特定的品种。
  • 商业化种植兴起: 嫁接技术的普及极大地推动了薄壳山核桃的商业化种植。19世纪后期,特别是在美国南部各州(如德克萨斯、路易斯安那、佐治亚、阿拉巴马、密西西比等),薄壳山核桃果园开始建立,并逐渐形成产业。一些早期著名的品种如‘Centennial’(1876年)、‘Stuart’(1886年)、‘Success’(1888年)、‘Schley’(1893年)、‘Pabst’(1896年)等被选育出来并推广种植。
向全球传播(19世纪末至今)
  • 南非: 薄壳山核桃在19世纪末被引入南非(约1890年代)。南非的气候条件(特别是冬季需冷量)非常适合其生长,尤其是在林波波省、姆普马兰加省、西北省和自由州省的部分地区。南非迅速发展成为美国之外最重要的薄壳山核桃生产国之一,产量和品质都相当高。
  • 澳大利亚: 大约在19世纪80-90年代引入澳大利亚。主要种植区集中在东部沿海的新南威尔士州、昆士兰州东南部以及维多利亚州和南澳大利亚州的墨累河灌溉区。澳大利亚也是重要的新兴产区。
  • 南美洲:
    • 阿根廷: 20世纪初(约1900-1910年代)引入,主要种植在东北部的恩特雷里奥斯省和科连特斯省,以及西北部的萨尔塔省和图库曼省。
    • 秘鲁: 20世纪中叶(约1950-1960年代)引入,主要种植在沿海干旱灌溉区(如皮乌拉、兰巴耶克、拉利伯塔德等大区),利用其独特的地理气候实现反季节生产(北半球冬季采收),在全球市场占据重要地位。
    • 巴西、乌拉圭、智利等也有一定规模的引种和种植。
  • 以色列: 20世纪中叶引入,主要在约旦河谷和北部地区进行灌溉种植。
  • 埃及: 20世纪中叶引入,主要在尼罗河三角洲地区进行灌溉种植。
  • 中国: 中国的引种历史相对较晚。
    • 首次引入: 约在1900年前后(清末),由外国传教士或商人零星引入,主要作为观赏树或庭院树种植在江浙沪一带(如上海、南京等地)。
    • 早期零星引种: 20世纪20-40年代,一些农业机构(如金陵大学)和植物园(如南京中山植物园)有过引种记录,但规模很小,未形成产业。
    • 系统性引种与研究: 20世纪70年代是中国薄壳山核桃发展的关键时期。江苏、浙江、福建、江西、湖南等地的林业科研单位开始系统性地从美国引进优良品种(如‘Mahan’、‘Stuart’、‘Western’等)和实生种子,进行引种驯化、品种选育和栽培技术研究。这一时期奠定了中国薄壳山核桃产业发展的基础。
    • 缓慢发展与区域试验: 80-90年代,引种范围进一步扩大到安徽、河南、湖北、四川、重庆、云南等地。科研人员对不同品种在各地的适应性、生长结果习性、病虫害防治等进行了深入研究,筛选出了一些初步适应中国不同生态区域的品种。
    • 产业化加速发展(21世纪):
      • 2000年代: 随着市场对碧根果需求的增长(尤其是作为高端坚果零食),以及国家林业局将其列为重点推广的优良木本油料和干果树种,种植面积开始显著增加。长江中下游地区(江苏、浙江、安徽、湖北、湖南、江西)成为主要发展区域,云南(尤其是干热河谷地区)也开始崭露头角。
      • 2010年代至今: 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期。
        • 种植面积激增: 国家政策扶持(如木本油料产业规划)和经济效益驱动下,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尤其在云南(楚雄、大理、保山、临沧、普洱等地)、浙江、江苏、安徽、湖南等地发展迅猛。据估计,目前中国薄壳山核桃种植面积已超过100万亩。
        • 品种本土化: 在大量引进国外品种的同时,中国科研人员也通过实生选种和杂交育种,培育出了如‘波尼’、‘金华’、‘绍兴’、‘云光’、‘云星’、‘皖金’、‘皖玉’、‘杨山5号’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系),更适合中国不同产区的气候土壤条件。
        • 区域化布局: 形成了几个主要的优势产区:
          • 长江中下游平原及丘陵区: 传统优势区,如江苏南京周边、浙江金华、绍兴、杭州,安徽皖南、皖西,湖南湘西、湘南等。
          • 云南干热河谷区: 凭借独特的光热资源(冬季温暖,利于花芽分化;昼夜温差大,利于品质形成)和较长的无霜期,成为发展最快、最具潜力的新兴产区,可实现早果丰产。
          • 西南山地丘陵区: 四川、重庆的部分地区。
        • 产业链逐步完善: 从种苗繁育、种植管理、采收加工(脱皮、清洗、分级、烘烤)到市场营销的产业链条正在形成和完善。国产碧根果品牌开始涌现。
发展现状与趋势
  • 全球格局:
    • 美国: 仍然是全球最大的生产国和消费国,占全球产量的80%以上。主要产区在佐治亚州、新墨西哥州、德克萨斯州等。品种繁多,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先进。
    • 南非、澳大利亚、墨西哥、阿根廷、秘鲁、以色列、中国: 是重要的新兴或次主产国,在国际市场上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份额,尤其是反季节供应(南半球国家)和成本优势(如中国)。
  • 中国特点:
    • 快速发展: 种植面积和产量增长迅速,已成为全球重要的新兴产区。
    • 潜力巨大: 拥有广阔的适宜土地(特别是南方低山丘陵和干热河谷地区)和巨大的消费市场。
    • 挑战并存:
      • 前期投入大、周期长: 虽然嫁接苗结果早,但达到丰产仍需较长时间(8-15年),前期投入(土地、种苗、基础设施、管理)较高。
      • 品种与区域匹配: 仍需加强不同生态区最适品种的筛选和配套栽培技术研究。
      • 规模化、标准化生产: 小农户分散经营仍占相当比例,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水平有待提高。
      • 精深加工与品牌建设: 目前仍以初级加工(带壳/去壳果仁)为主,精深加工产品(如油、食品原料)比例不高,品牌影响力有待提升。
      • 病虫害防控: 炭疽病、黑斑病、天牛、蚜虫等是主要威胁,需加强综合防控。
    • 发展趋势:
      • 继续扩大优质种苗供应,推广良种良法。
      • 向优势产区集中,发展规模化、标准化种植基地。
      • 加强采后处理、精深加工技术研发和产业链整合。
      • 打造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自主品牌,提升市场竞争力。
      • 探索林下经济等复合经营模式。
总结

薄壳山核桃的种植历史是一部从北美原产地走向全球的传播史。其关键节点在于19世纪中叶嫁接技术的突破,使得品种选育和规模化商业种植成为可能。随后,它被成功引入南非、澳大利亚、南美、中东等地。中国虽在20世纪初有零星引种,但真正的系统性引种和产业化发展始于20世纪70年代,并在21世纪进入高速发展期,形成了以长江中下游和云南干热河谷为代表的优势产区。如今,中国已成为全球薄壳山核桃产业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未来发展潜力巨大,但也面临提升品质、效率和品牌价值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