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来系统分析雾的形成与空气湿度、温度的关系,并探讨不同类型雾的消散条件差异。
一、 雾的形成核心:空气达到饱和
雾的本质是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大量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集合体,使水平能见度降低到1公里以下。其形成的核心物理机制是空气达到饱和状态,即相对湿度达到或接近100%。此时,空气中的水汽开始凝结成液态水滴(或凝华成冰晶)。
关键因素:温度与湿度的相互作用
空气容纳水汽的能力取决于温度:
- 温度越高,空气分子运动越剧烈,能容纳的最大水汽量(饱和水汽压)越大。
- 温度越低,空气分子运动越缓慢,能容纳的最大水汽量越小。
相对湿度:
- 相对湿度 (RH) = (实际水汽含量 / 当前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含量) × 100%
- 它表示空气距离饱和的程度。RH=100%时,空气饱和。
雾形成的途径:
要使相对湿度达到100%,主要有两种途径:
- 途径一:增加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增湿):
- 蒸发:来自水面(湖泊、河流、海洋)、潮湿土壤、植物蒸腾等。
- 平流:暖湿空气移动到较冷区域。
- 这种方式通常效率较低,需要大量水汽供应,且不易单独导致饱和(除非在非常潮湿的环境下)。
- 途径二:降低空气温度(冷却): 这是雾形成最主要、最常见的机制。
- 冷却导致饱和水汽压降低: 当空气冷却时,它能容纳的最大水汽量急剧下降。
- 实际水汽含量不变: 如果空气在冷却过程中没有失去或获得水汽(即实际水汽含量保持不变)。
- 相对湿度升高: 随着饱和水汽压的下降,相对湿度会升高(因为分子不变,分母变小)。
- 达到露点温度: 当空气冷却到其露点温度时,饱和水汽压等于实际水汽压,相对湿度达到100%,水汽开始凝结成雾滴。
- 冷却机制:
- 辐射冷却(辐射雾): 晴朗、微风或无风的夜间,地面通过长波辐射向太空散热,导致近地面空气冷却。
- 平流冷却(平流雾): 相对暖湿的空气流经较冷的下垫面(如冷海面、冷陆地、雪面),空气底部被冷却。
- 绝热上升冷却(上坡雾/地形雾): 空气沿山坡被迫抬升,因气压降低而膨胀冷却。
- 混合冷却(蒸汽雾/蒸发雾): 冷空气移动到较暖的水面上,水面蒸发的水汽进入冷空气后迅速冷却达到饱和(本质是增湿和冷却同时快速发生)。
总结雾形成与温度、湿度的关系:
- 必要条件: 充足的水汽供应(高露点温度)。
- 关键触发机制: 空气冷却(主要是通过上述几种冷却方式),使温度降至露点温度或以下。
- 核心指标: 相对湿度达到或接近100%。
- 辅助条件: 凝结核的存在(微小颗粒物,如气溶胶、尘埃、盐粒等,提供水汽凝结的“核”);相对稳定的风况(微风有助于混合和维持,强风会破坏雾层或阻止其形成)。
二、 不同类型雾的消散条件差异
雾的消散是雾滴蒸发的过程,其核心是破坏饱和状态,即让相对湿度低于100%。这主要通过以下方式实现:
增温: 温度升高,饱和水汽压增大,导致相对湿度降低。这是最普遍、最有效的消散机制。
降湿: 减少空气中的水汽含量(例如,干空气侵入),使实际水汽压降低,相对湿度下降。
混合: 强风或湍流将雾层上方的较干、较暖空气或周围的干空气卷入雾层,通过混合稀释水汽浓度并引入热量。
下沉增温: 空气下沉时被压缩增温,导致相对湿度下降(对辐射雾消散影响较小,但对地形雾、平流雾消散可能有一定作用)。
不同类型雾消散条件的显著差异:
雾的类型
主要形成机制
消散的关键条件与特点
消散速度与难易度
辐射雾
夜间地面辐射冷却
1. 太阳辐射加热地面: 日出后,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迅速升温,加热其上空气,破坏逆温层,导致强烈增温和湍流混合。这是最主要消散机制。
2. 风速增大: 破坏地面逆温层,促进上下层空气混合,引入干暖空气。
3. 天气系统过境: 冷锋过境带来强风和干冷空气,暖锋过境带来暖湿空气抬升也可能导致消散。
消散快(通常日出后几小时内),消散彻底。
平流雾
暖湿空气平流到冷下垫面冷却
1. 下垫面温度升高: 如冷海面变暖(季节变化)、陆地白天升温。
2. 风向转变: 切断暖湿空气来源,或带来较干/较冷/较暖的空气。
3. 风速显著增大: 强风导致强烈的垂直混合和水平扩散,破坏雾层结构。
4. 天气系统移动: 如高压系统移走,或锋面系统带来空气性质的改变。
消散较慢(可能持续数小时至数天),受天气系统影响大,可能反复形成。
上坡雾/地形雾
空气沿地形抬升绝热冷却
1. 风向转变或风速减弱: 停止或减弱上坡气流,失去抬升冷却动力。
2. 空气团性质改变: 例如,原本潮湿的气团被较干的气团取代。
3. 下沉气流: 如焚风效应带来干暖下沉气流,强烈增温降湿。
4. 太阳加热: 白天山坡受热可能导致局地环流改变,削弱抬升。
消散速度取决于地形和天气变化,通常较快(几小时内)。
蒸发雾/蒸汽雾
冷空气移动到暖水面,水面蒸发+混合冷却
1. 风速显著增大: 强风将雾吹散或促进与周围空气强烈混合。
2. 水面温度降低: 接近或低于上方空气温度,蒸发减弱。
3. 空气温度升高: 例如白天陆地升温影响邻近水域上的空气。
4. 冷空气来源中断: 例如寒潮结束,冷空气变暖。
消散较快(随冷空气源减弱或风况改变),局地性强。
锋面雾(锋前雾)
锋前暖湿空气在冷锋上滑升冷却或锋面降水蒸发使近地面空气饱和
1. 锋面过境: 锋面本身移动带来空气性质的剧烈改变(冷锋带来强风干冷空气,暖锋带来抬升和暖空气)。
2. 降水停止: 停止向近地面空气提供蒸发的水汽源。
3. 风速增大(尤其冷锋过境时)。
消散速度与锋面移动速度密切相关,通常较快(锋面过境时)。
消散差异总结
- 辐射雾: 消散最依赖太阳辐射加热地面。消散过程通常迅速而彻底。
- 平流雾: 消散更依赖天气系统的变化(风向转变、下垫面温度变化、强风)或大范围下垫面升温。消散可能较慢且反复。
- 上坡雾: 消散主要取决于抬升机制的停止或空气团性质的改变。
- 蒸发雾: 消散主要依赖风况改变(增强)或冷空气源/水体温差的消失。
- 锋面雾: 消散主要与锋面本身的移动和过境带来的剧烈天气变化有关。
结论
雾的形成是空气在特定冷却机制(辐射、平流、绝热抬升、混合冷却)作用下,温度降至露点,使相对湿度达到饱和的结果,充足的水汽是基础。湿度(实际水汽含量)决定了露点的高低,而温度变化(主要是降温)是触发饱和凝结的关键开关。
不同类型雾的消散条件差异显著,主要源于其形成的核心机制不同:
- 辐射雾的消散强烈依赖于地表增温。
- 平流雾的消散更依赖于天气系统变化或大范围下垫面升温。
- 上坡雾消散依赖于抬升动力消失或空气变干。
- 蒸发雾消散依赖于风增强或温差消失。
- 锋面雾消散与锋面过境紧密相关。
理解这些差异对于天气预报、航空航海安全、交通管理以及理解局地气候特征都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