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湖州中国转运服务网
详情描述
阳光穿过棱镜为何会色散?揭秘光的折射与波长差异造就的彩虹原理

阳光穿过棱镜时发生色散,形成彩虹般的彩色光谱,这是由光的折射不同颜色光(波长)在介质中传播速度的差异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下是详细的原理揭秘:

核心原理:光的折射 + 波长依赖的折射率

光的折射:

  • 当光从一种介质(如空气)斜射入另一种密度不同的透明介质(如玻璃棱镜)时,它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这种现象称为折射
  • 折射发生的原因是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光在真空中最快,在空气中稍慢,在玻璃、水中更慢。
  • 折射的程度(偏折角度)取决于两个因素:
    • 入射角: 光线射入介质表面的角度。
    • 介质对光的折射率 (n): 折射率定义为 n = c / v,其中 c 是真空中的光速,v 是光在该介质中的速度。折射率越大,光在该介质中传播越慢,折射时偏折得越厉害。

色散的关键:折射率依赖于光的波长(颜色):

  • 这是色散发生的核心原因。同一种透明介质(如玻璃),对不同波长(颜色)的光具有不同的折射率 (n)。
  • 一般来说,在可见光范围内:
    • 波长较短的光(如紫光、蓝光)在介质中传播时速度降低得更多,因此折射率 (n) 更大
    • 波长较长的光(如红光、橙光)在介质中传播时速度降低得较少,因此折射率 (n) 较小
  • 简单记忆:紫光偏折强,红光偏折弱

棱镜中的色散过程:

第一次折射(空气 -> 玻璃):

  • 阳光(白光)斜射入棱镜的第一个界面。
  • 白光是由不同波长(颜色)的光混合组成的。
  • 由于玻璃对不同波长的光折射率不同:
    • 紫光(短波长,n 大)偏折角度最大。
    • 红光(长波长,n 小)偏折角度最小。
    • 其他颜色的光(橙、黄、绿、青、蓝)偏折角度介于两者之间。
  • 在进入玻璃的瞬间,不同颜色的光已经开始轻微地分开了。

在玻璃内部传播:

  • 不同颜色的光在玻璃内部沿着略微不同的方向直线传播。由于第一次折射产生的角度差异很小,它们大致还是平行或汇聚的,但路径已经不同。

第二次折射(玻璃 -> 空气):

  • 当这些不同颜色的光线到达棱镜的第二个界面(准备射出棱镜进入空气)时,它们再次发生折射。
  • 这次是从玻璃(光速慢)进入空气(光速快)。
  • 同样因为折射率依赖于波长:
    • 紫光(n 大,在玻璃中更慢)射出时,偏折角度依然最大。
    • 红光(n 小,在玻璃中相对快)射出时,偏折角度依然最小。
  • 第二次折射放大了第一次折射产生的分离效果。当光线最终离开棱镜时,不同颜色的光已经被明显地分开,按照波长(或频率)的顺序排列开来,形成了从红到紫的连续彩色光谱。

图解总结: 白光 -> [进入棱镜界面:第一次折射,不同色光开始分离] -> [在玻璃中传播:色光路径已分开] -> [离开棱镜界面:第二次折射,色光分离被显著放大] -> 出射的彩色光谱(红、橙、黄、绿、青、蓝、紫)。

与彩虹的联系:

彩虹的形成原理与棱镜色散本质相同,都是折射 + 波长依赖的折射率 + 反射共同作用的结果。

水滴的作用: 雨后的空气中悬浮着无数微小的球形水滴,它们相当于一个个微型棱镜。 过程:
  • 阳光射入水滴时发生折射(第一次折射),不同色光开始分离。
  • 分离后的色光在水滴内部的后壁发生全反射(或一次、两次反射)。
  • 反射后的色光在水滴前表面再次发生折射(第二次折射)射出水滴。
色散结果: 第二次折射同样放大了色散效果。对于特定角度的观察者,来自不同水滴的、特定颜色的光会汇聚到眼中,形成以太阳的相反方向为中心的彩色圆弧。红光在上(折射率小,偏折弱),紫光在下(折射率大,偏折强)。

关键结论:

阳光穿过棱镜发生色散的根本原因在于:组成白光的各色光在透明介质(如玻璃)中具有不同的传播速度,导致它们的折射率不同。 当白光在棱镜的两个界面上发生两次折射时,这种折射率的差异被放大,最终将混合的白光分解成按波长(颜色)排列的连续光谱。彩虹则是自然界中水滴对阳光进行类似折射、反射和色散的宏大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