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东莞中国转运服务网
详情描述
古代人是如何获取和利用冰块的?不同文明的做法各有特色

一、 核心挑战与解决思路

获取: 主要依赖自然冰
  • 寒冷地区/季节: 在冬季河流、湖泊结冰时采集。
  • 较温暖地区: 利用夜间辐射降温蒸发冷却原理在浅池或特定容器中制造少量薄冰(主要见于古波斯、印度等地)。
储存: 这是最大的挑战,需要将冬季的冰保存到夏季使用。关键点在于:
  • 隔热: 使用稻草、木屑、泥炭、泥土、石板等材料建造深度地下或半地下的储冰结构(冰窖/冰屋),利用地下恒温效应和隔热材料减缓融化。
  • 排水: 设计良好的排水系统,将融化的冰水及时排出,防止积水加速剩余冰的融化。
  • 规模与位置: 冰窖通常建在阴凉、干燥、靠近水源(方便采冰)的地方,规模大小不一,从家庭小型地窖到大型皇家或商业冰库。
利用: 主要服务于精英阶层(皇室、贵族、富商)和特定行业(如医疗、渔业保鲜)。

二、 各文明特色做法

中国:体系化的“冰政”与广泛应用

  • 采冰制度: 至少从周朝(约公元前1046年)就有详细记载。《诗经·豳风·七月》提到“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凌人”是专门管理冰务的官职。冬季组织人力在河湖上采冰。
  • 冰窖(凌阴/冰井): 技术成熟。考古发现如陕西凤翔春秋时期凌阴遗址,深达数米,有精妙的隔热(草泥、稻草)和排水设计。清代北京有众多皇家和商业冰窖(如故宫冰窖、雪池冰窖)。
  • 利用:
    • 保鲜防腐: 宫廷和贵族用于保存食物(肉类、水果等)。
    • 降温消暑: 在殿堂放置冰块降温;使用“冰鉴”(青铜或木质容器,外层放冰,内层放食物酒水)冰镇饮品和食物。
    • 医疗: 用于降温退烧、处理外伤止血消肿。
    • 祭祀与礼仪: 重要祭祀和丧葬仪式中需要使用冰块。
    • 赏赐: 皇帝将冰块作为夏季恩赐给大臣。
  • 特色: 制度化、规模大、应用广泛。形成了从采冰、储冰到分配使用的一整套管理体系。

古埃及与波斯:巧妙利用蒸发冷却与地下冰坑

  • 埃及: 尼罗河三角洲冬季夜间气温可降至冰点以下。古埃及人可能在冬季收集尼罗河浅滩形成的薄冰,或利用夜间辐射降温在浅池中制少量冰。储存在深井或地窖中。主要用于法老和贵族降温、冰镇饮品(尤其是葡萄酒)。
  • 波斯: 发展出更先进的被动冷却技术。
    • Yakhchāl: 最具代表性的发明。是一种巨大的穹顶状土坯建筑(或半地下),内部有深坑用于储冰。其设计精妙:
      • 厚墙与穹顶: 使用特殊砂浆(沙、黏土、蛋清、石灰等)建造,隔热性能极佳。
      • 风塔: 顶部或侧面的风塔利用波斯常见的强风,将热空气抽出,促进内部空气流通降温。
      • Qanat 引水: 冬季将附近山上的融雪水或泉水通过地下坎儿井引入冰坑旁的浅池,利用寒冷的夜间空气冻结成冰,再收集储存于冰坑中。
      • 排水系统: 底部有排水道排出融水。
    • 蒸发制冰: 在特别干燥寒冷的夜晚,将水放入浅陶盘,置于草垫上,利用水的快速蒸发吸热使剩余水结冰(虽然量少,但记载可见)。
  • 利用: 主要用于皇室和贵族降温、保存易腐食物、制作冷饮(如冰冻果子露)。

古罗马:奢侈的“进口”与享乐

  • 获取: 意大利本土冬季温和,难以大规模采冰。罗马人主要从阿尔卑斯山或亚平宁山脉的高山地区采集冰雪,或从更寒冷的北方行省(如现在的德国、瑞士)长途运输。成本极高。
  • 储存: 建造地下冰窖储存运来的冰雪。
  • 利用:
    • 奢侈享乐: 主要用于富人和贵族阶层。冰镇葡萄酒、果汁、水果(如尼禄皇帝著名的“雪山水果” - 水果堆在冰山上)。是身份和财富的象征。
    • 降温: 富人的别墅中可能使用冰块或冷水循环系统降温。
    • 医疗: 用于治疗发烧和外伤。
  • 特色: 高度依赖外部资源,成本高昂,主要用于精英阶层的奢侈享受

印度:蒸发冷却与冰窖

  • 蒸发制冰: 类似波斯的方法,在冬季寒冷的夜晚,利用浅陶盘和稻草等隔热材料,通过蒸发冷却在恒河平原等地区制造少量冰(称为 Barf ka Tabarruk)。
  • 冰窖: 莫卧儿帝国时期(受波斯影响),建造了大型地下冰窖储存冬季采集的高山冰雪或利用蒸发冷却制成的冰。
  • 利用: 制作冷饮(如冰冻酸奶、冰镇果汁)、为皇室贵族降温、医疗用途。

日本:精致的“天然冰”与饮食文化

  • 采冰: 主要在冬季从结冰的湖泊、池塘采集纯净的天然冰。
  • 冰室: 建造地下或半地下的冰室储存冰块,常用稻草、木屑等隔热。
  • 利用:
    • 食用: 发展出独特的“天然冰”文化。冰块被切割成特定形状,用于直接食用(感受冰凉口感)、制作冷饮(冰水、冰茶)以及最重要的 - 制作高级日式甜点(如刨冰/かき氷)。江户时代末期,刨冰在京都、大阪等地流行起来,被视为夏季风物诗。
    • 保鲜: 用于保存生鲜食材(尤其是鱼类)。
  • 特色: 对冰的纯净度要求高,与饮食文化(尤其是甜品)结合紧密。“天然冰”的传统在日本一些地方至今仍被保留。

三、 共同点与总结

  • 依赖自然: 所有方法都高度依赖寒冷的冬季和特定的自然环境(高山、高纬度、干燥冷夜)。
  • 储存是关键: 各种形式的隔热冰窖是核心技术,其设计和建造水平决定了储冰的效率和时长。
  • 精英消费品: 受限于高昂的采集、运输和储存成本,冰块在古代长期是奢侈品,主要为社会上层和特定行业(如医疗)服务。
  • 多功能应用: 主要用于食物保鲜、降温消暑、制作冷饮和医疗。
  • 因地制宜: 不同文明根据自身的地理气候条件,发展出最适用的方法(中国靠制度规模,波斯靠工程智慧,罗马靠“进口”,日本靠精致应用)。

古代人的“冰雪智慧”是人类适应环境、追求生活品质的生动体现。这些古老的技术在19世纪人造冰技术和现代制冷技术普及之前,一直是人类获取低温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