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淮北中国转运服务网
详情描述
马兰头植株生长特性观察:叶片、茎秆发育规律与形态特征

这是一份关于马兰头(Kalimeris indicaAster indicus)植株生长特性观察报告,重点关注其叶片和茎秆的发育规律与形态特征:

马兰头植株生长特性观察报告:叶片与茎秆发育规律及形态特征 1. 概述

马兰头是一种多年生菊科草本植物,广泛分布于中国及东亚地区,以其嫩茎叶作为春季时令蔬菜而广受欢迎。其生长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阶段性,叶片和茎秆的形态随生长阶段变化显著。

2. 根系特征
  • 类型: 具有发达的根状茎
  • 形态: 根状茎匍匐横走于浅土层中(通常在地下5-15cm),呈淡褐色或黄白色,节间明显,节上可生须根和芽点。
  • 功能: 根状茎是主要的营养繁殖器官,也是储存养分的场所,使其具有强大的越冬能力和无性繁殖能力。须根负责吸收水分和养分。
3. 茎秆发育规律与形态特征

马兰头的茎发育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可分为营养生长期的茎生殖生长期的花茎

  • a. 营养生长期茎 (嫩茎/食用茎):

    • 发育阶段: 主要出现在早春至初夏(萌发后至抽薹前),以及秋季(开花后萌发的新枝)。
    • 形态:
      • 高度: 相对矮小,通常高度在10-30厘米之间,具体高度受环境(光照、肥水、密度)影响。
      • 颜色: 幼嫩时呈绿色或略带紫红色(尤其茎基部或向阳面),随着老化逐渐变为绿色或灰绿色。
      • 质地: 幼茎脆嫩多汁,是主要的食用部分。随着生长逐渐木质化,纤维增多,食用价值下降。
      • 分枝性: 具有较强的分枝能力。主茎基部或根状茎上的芽点萌发形成侧枝,侧枝上又可再分枝,形成丛生的株型。分枝通常在基部和上部发生较多。
      • 表面: 茎表面通常光滑或具极细的纵棱,有时被稀疏的短柔毛。
      • 叶序: 叶片在茎上互生排列。
  • b. 生殖生长期茎 (花茎):

    • 发育阶段: 通常在夏初至秋季(约6-10月),由营养茎顶端或叶腋分化出花芽后抽生。
    • 形态:
      • 高度: 显著高于营养茎,直立挺拔,可达50-120厘米甚至更高。
      • 颜色: 绿色,基部常木质化呈褐色。
      • 质地: 下部明显木质化,坚硬,中上部较硬但仍有韧性。
      • 分枝性: 花茎上部通常进行多次伞房状或圆锥状分枝,形成花序枝。分枝点通常在茎的中上部。
      • 表面: 具明显的纵棱,常被短糙毛或近无毛。
    • 规律: 花茎的出现标志着植株从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的转变。抽薹开花后,该茎的生命周期基本结束,但根状茎会再次萌发新的营养茎(秋季)。
4. 叶片发育规律与形态特征

马兰头叶片的形态在营养期和花茎期差异显著,且随叶位(在茎上的位置)也有变化:

  • a. 营养生长期叶片 (基生叶及营养茎下部叶):

    • 发育阶段: 主要着生在营养茎上,尤其是基部和下部。
    • 形态:
      • 叶形: 变化较大,常见倒披针形、长圆状倒披针形、倒卵状长圆形或卵形。基部叶片有时更接近匙形。
      • 叶缘: 具疏齿、钝齿或近全缘。齿通常较浅,圆钝。
      • 叶基: 渐狭成具翅的短柄(明显区别于花茎叶)。
      • 叶脉: 羽状脉,中脉明显。
      • 叶质: 薄纸质,较柔软。
      • 颜色: 正面绿色,背面淡绿色。
      • 毛被: 两面通常光滑无毛或沿中脉及边缘有极稀疏的短毛。
      • 大小: 相对较小,长度约3-7厘米,宽1-3厘米。
  • b. 生殖生长期叶片 (花茎叶):

    • 发育阶段: 着生在抽薹后的花茎上。
    • 形态:
      • 叶形: 明显变化。中部叶常为披针形、椭圆状披针形或条状披针形上部叶则更窄小,呈条形或条状披针形
      • 叶缘: 全缘或具1-2对稀疏的浅齿,齿更不明显。
      • 叶基: 无柄,叶片基部直接抱茎或稍下延。
      • 叶脉: 羽状脉,中脉明显。
      • 叶质: 比营养叶稍厚、硬。
      • 颜色: 绿色。
      • 毛被: 通常两面近无毛或沿脉及边缘有极短糙毛。
      • 大小: 中部叶较大,长可达10厘米左右,宽1-2厘米;向上叶片逐渐变小变窄。
  • 发育规律总结:

    • 从基生/下部叶到上部叶: 叶形由宽(倒披针形/卵形)变窄(披针形/条形),叶柄由明显(具翅)到消失(无柄、抱茎),叶缘齿由较明显到稀疏或全缘。
    • 从营养茎叶到花茎叶: 营养茎叶通常较小,多有短柄和较明显的齿;花茎叶明显更大、更狭长、无柄、齿更少或全缘。
5. 花与果实
  • 花序: 头状花序,直径约1.5-2.5厘米,着生于花茎分枝的顶端,排列成疏松的伞房状或圆锥状。
  • 花色: 舌状花一轮,淡紫色、淡蓝色或白色(品种/环境差异);管状花黄色。
  • 花期: 夏末至秋季(7-10月)。
  • 果实: 瘦果,倒卵形,扁平,边缘有肋,冠毛短。
6. 生长习性与繁殖
  • 多年生: 依靠根状茎越冬,春季萌发新株。
  • 适应性: 耐寒、耐旱、耐瘠薄,喜阳光充足或半阴环境,对土壤要求不严,但在肥沃、湿润土壤中生长更旺盛。
  • 繁殖: 无性繁殖(根状茎分株)为主,速度快,效率高,是人工栽培的主要方式。也可进行有性繁殖(种子播种),但种子细小,发芽率受环境影响较大,苗期生长较慢。
  • 生长周期: 春季萌芽生长(营养期)→ 夏初抽薹(生殖期开始)→ 夏秋开花结实 → 秋末地上部枯萎 → 根状茎休眠越冬 → 次年春季再次萌发。
7. 观察要点总结
  • 茎: 区分营养茎(矮、嫩、多分枝)和花茎(高、硬、上部分枝)。注意分枝规律和木质化过程。
  • 叶:
    • 重点观察叶形、叶缘、叶基(有无叶柄)、大小的变化。
    • 对比营养茎下部叶、中部叶、上部叶以及花茎中部叶、上部叶的显著差异。
    • 注意叶序始终为互生。
  • 发育阶段: 观察叶片和茎的形态如何随植株从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变而发生显著变化。
  • 根状茎: 了解其匍匐生长、分节、生芽的特性,理解其繁殖和越冬的核心作用。
结论

马兰头的叶片和茎秆形态表现出鲜明的阶段性位置相关性。营养期的茎叶(尤其嫩茎和基部叶)是其食用价值的体现,形态上表现为矮丛、多分枝、叶片常具短柄和疏齿。进入生殖期后,抽生的花茎高大直立,上部多分枝,其着生的叶片显著变长变窄、无柄、全缘或近全缘。这种形态的适应性变化,反映了马兰头在资源分配(营养生长 vs 生殖生长)和环境适应(如减少蒸腾)上的策略。对其生长特性,特别是根状茎和叶茎发育规律的深入观察,对人工栽培、适时采收和品种选育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观察建议: 进行长期定点观察,记录不同季节(尤其春秋季萌芽期、夏季抽薹开花期)和不同部位(基部、中部、顶部)的茎叶形态变化,并拍照记录。同时注意环境因素(光照、水分、养分)对其形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