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碱玻璃纤维布(E-Glass Fabric)是现代工业中非常重要的基础材料,以其优异的电绝缘性、高强度、耐热性、尺寸稳定性和耐化学腐蚀性广泛应用于电子电气、航空航天、风能叶片、体育器材、建筑增强、复合材料等领域。其生产工艺流程精密且复杂,主要包含以下关键步骤:
核心特点: “无碱”指的是其玻璃成分中碱金属氧化物(主要是Na₂O和K₂O)的含量非常低(通常<0.8%),这赋予了它卓越的电绝缘性和耐水性,是区别于中碱/高碱玻璃纤维的关键。
生产工艺流程全解析:
原料准备与配合料制备:
- 精选原料: 主要原料包括石英砂(SiO₂)、氧化铝(Al₂O₃ - 来自叶腊石、高岭土或氧化铝粉)、石灰石(CaO)、白云石(MgO)、硼酸或硼砂(B₂O₃)、以及少量用于调节性能和促进熔融的澄清剂(如硫酸盐、氟化物)等。
- 精确配比: 严格按照无碱玻璃(E-Glass)的化学成分要求(典型组成:SiO₂ 52-56%, Al₂O₃ 12-16%, CaO+MgO 20-25%, B₂O₃ 5-10%, Na₂O+K₂O <0.8%)进行精确称量和混合。配比的准确性直接影响最终玻璃液的性能。
- 均匀混合: 将各种粉状原料在混料机中充分、均匀混合,形成配合料。
熔融:
- 高温熔制: 配合料被连续送入高温窑炉(通常为燃气或电熔窑)。在约1500-1600°C的高温下,原料发生复杂的物理化学反应,熔化成均匀、无气泡、无结石的玻璃液。熔制过程需要精确控制温度、气氛和熔制时间,确保玻璃液质量稳定。
纤维成形(拉丝):
- 铂铑合金漏板: 熔融的玻璃液通过铂铑合金制成的多孔漏板(Bushing)流出。漏板是核心部件,其孔数(如400孔、800孔、1600孔等)和孔径决定了单丝数量和直径。铂铑合金耐高温、耐腐蚀、不易污染玻璃液。
- 高速拉丝: 从漏板小孔中流出的玻璃液滴,在高速(通常>60米/秒)旋转的拉丝机的强力牵引下,被迅速拉伸、冷却固化成极细的连续玻璃纤维单丝。单丝直径通常在3-24微米之间(最常见5-9微米),由拉丝速度、漏板温度和孔径共同控制。
- 施加浸润剂: 关键步骤! 在纤维刚成形、表面活性最高的时刻,立即通过涂油器(Applicator)均匀地涂覆一层特制的浸润剂。
- 作用:
- 润滑保护: 防止单丝在后续工序(如摩擦、并股)中断裂或磨损。
- 集束粘结: 将数百至数千根单丝粘结集成一束,形成一根连续的玻璃纤维原丝(Strand)。
- 提供后续加工性: 赋予原丝必要的柔韧性、抗静电性等,便于后续的纺织加工(加捻、织造)。
- 界面优化: 部分浸润剂含有成膜剂和偶联剂,为最终复合材料中纤维与树脂的良好结合打下基础(尤其在需要后处理的布中,前处理型浸润剂)。
原丝烘干与退并:
- 烘干: 涂覆了浸润剂的原丝含有水分,需要经过烘干炉(100-130°C左右)去除水分,使浸润剂固化成膜。
- 退并: 将多根(如2根、3根或更多)原丝筒合并、退绕,在捻线机上加捻,形成具有一定捻度、强度和纺织性能的玻璃纤维纱。捻度影响纱线的柔软性、强度和织造性能。根据最终布的用途,纱线可分为:
- 经纱: 用于织造时纵向排列的纱线,通常捻度稍高、强度要求更高。
- 纬纱: 用于织造时横向排列的纱线,捻度相对较低,更柔软。
整经与浆纱(针对经纱):
- 整经: 将数百甚至上千根经纱筒纱,按照织物要求的宽度、长度和排列密度,平行、均匀、张力一致地卷绕到织轴(Beam)上。确保织造时经纱排列有序、张力均匀。
- 浆纱: 关键步骤! 在整经后的经纱上涂覆一层浆料(Sizing)。
- 作用:
- 增强耐磨性: 保护经纱在织造过程中与综丝、筘齿、纬纱的反复摩擦而不断头。
- 减少毛羽: 粘合纱线表面的毛羽,使纱线表面光滑,减少织造时的纠缠和断头。
- 提高强度: 增加纱线强度,减少织造断头率。
- 抗静电: 防止纱线因摩擦产生静电而吸附灰尘或纠缠。
- 浆料选择: 浆料通常是淀粉、PVA(聚乙烯醇)、丙烯酸类等材料的混合物,需与浸润剂相容,且易于在后续工序中去除。
织造:
- 将准备好的经纱织轴和纬纱筒子安装在织机(常用喷气织机、剑杆织机或片梭织机)上。
- 通过织机的开口、引纬、打纬、卷取四大运动,将经纱和纬纱按照预定的组织规律(如平纹、斜纹、缎纹、席纹等)相互交织,形成连续的玻璃纤维坯布(Greige Fabric)。
- 织造过程需要严格控制张力、速度、温湿度等参数,以保证布面平整、无疵点(如断经、断纬、稀密路、跳花等)。
后处理:
- 热清洗: 核心步骤! 对于大多数应用于复合材料的无碱玻璃纤维布,尤其是电子级布,织成的坯布必须经过热清洗处理。
- 目的: 彻底去除纤维表面的纺织型浸润剂和浆料残留。
- 过程: 坯布在连续式热处理炉中,在350-450°C的高温下快速通过。高温使有机的浸润剂和浆料分解、燃烧、挥发掉。
- 结果: 得到清洁、纯净的玻璃纤维布表面,为后续与树脂的良好结合提供基础。
- 表面处理(化学处理/涂覆): 关键步骤!
- 目的: 在清洗后纯净的玻璃纤维表面施加一层新的处理剂(通常是偶联剂),以显著改善玻璃纤维与树脂基体之间的界面粘结性能、耐水性、耐老化性和电性能。
- 偶联剂: 最常用的是硅烷偶联剂。其分子一端(硅氧烷基)与玻璃表面的硅羟基发生化学反应形成牢固连接;另一端(有机官能团,如氨基、环氧基、乙烯基等)则与特定的树脂(环氧、不饱和聚酯、乙烯基酯、酚醛等)发生化学反应或物理缠绕。
- 处理方式: 通常采用浸渍(Dipping)或喷涂(Spraying)的方式,使布均匀吸附处理剂溶液,然后经过烘箱干燥固化。处理剂配方和工艺参数根据最终应用需求(如树脂类型、性能要求)严格设计。
- 其他处理: 根据特定要求,可能还包括染色、阻燃处理、涂层(如PTFE)等。
质量检测与包装:
- 严格检测: 对成品布进行全面的物理化学性能检测,包括:
- 外观质量: 布面平整度、疵点(断经、断纬、污渍、破洞等)。
- 物理性能: 单位面积质量(克重)、厚度、幅宽、经纬密度、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等。
- 化学性能: 碱金属氧化物含量(确认“无碱”)、可燃物含量(浸润剂残留量)、含水率、处理剂含量等。
- 电性能(电子布): 介电常数、介质损耗角正切值等。
- 与树脂的适配性: 层间剪切强度、弯曲强度等(可能通过制作小型复合材料样件测试)。
- 包装: 检验合格的成品布按客户要求卷绕成卷,通常内衬防潮材料,外用保护性材料包装,并清晰标识产品规格、批号、生产日期等信息。
总结流程图:
原料(石英砂、氧化铝、石灰石等) → 精确配比混合 → 高温熔融(1500-1600°C) → 铂铑漏板拉丝 → 涂覆浸润剂 → 集束成原丝 → 烘干 → 退并/加捻成纱线 → 整经(经纱) → 浆纱(经纱) → 织造(平纹/斜纹/缎纹等) → 坯布 → 热清洗(去除浸润剂/浆料) → 表面处理(涂覆偶联剂) → 烘干固化 → 质量检测 → 包装 → 成品无碱玻璃纤维布
关键工艺要点:
- “无碱”成分控制: 从原料源头到熔制过程严格控制碱金属氧化物含量。
- 浸润剂技术: 是连接玻璃纤维与后续加工(纺织)及最终应用(复合材料界面)的桥梁,配方复杂且关键。
- 纤维直径均匀性: 漏板温度、拉丝速度的精确控制至关重要。
- 热清洗: 彻底清除有机残留是获得高性能复合材料的前提。
- 表面处理: 硅烷偶联剂的应用是提升复合材料界面性能的核心技术。
- 全程质量控制: 每个环节都需要严格的在线和离线检测,确保最终产品性能稳定可靠。
无碱玻璃纤维布的生产是一个集材料科学、化工、纺织工程于一体的高科技过程,其品质直接决定了它在高端应用领域的性能和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