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农业损失评估方法
损失评估的核心是快速、准确、量化地了解灾害影响范围和程度,为后续救灾决策、保险理赔、政府救助提供依据。
现场勘查与目视评估:
- 范围确定: 首先确定冰雹灾害发生的具体地理范围(受灾乡镇、村、地块)。
- 作物类型与生育期记录: 详细记录受灾地块种植的作物种类(如小麦、玉米、水稻、果树、蔬菜、花卉等)及其所处的生育阶段(如苗期、拔节期、抽穗期、开花期、坐果期、成熟期等)。不同生育期对冰雹的敏感性差异巨大。
- 直观损伤评估:
- 植株损伤: 观察并记录植株折断、倒伏、茎秆/枝条开裂、树皮损伤、叶片破损(穿孔、撕裂、脱落)的程度(可用轻度、中度、重度描述,或估算受损面积比例)。
- 花果损伤: 对于果树、瓜菜等,重点观察花朵、幼果、成熟果实被砸伤、脱落的情况(估算落花落果率、果实破损率)。
- 生长点损伤: 检查顶芽、生长点是否受损,这对后续恢复生长至关重要。
- 抽样调查:
- 在受灾区域内,选择有代表性的地块,采用五点取样法、对角线取样法或随机取样法设置样点。
- 在每个样点内,统计一定面积(如1平方米)或一定数量植株(如连续20株)的受损情况(如断株数、落叶株数、果实损伤数等)。
- 计算平均受损率(如断株率、落叶率、落果率等)。
量化损失评估:
- 减产损失估算:
- 经验系数法: 根据历史数据或专家经验,建立不同作物、不同生育期、不同受损程度(如断株率、落叶率)与最终产量损失率之间的对应关系。例如,小麦在灌浆期叶片损失50%,可能对应减产20%。
- 模型推算法: 利用作物生长模型,输入灾害发生时的作物状态(如叶面积指数、生物量)和灾害造成的损伤参数(如叶面积损失率),模拟预测最终产量损失。
- 对比法: 在受灾区域内寻找未受灾或受灾极轻的同类地块作为对照,收获时进行产量对比,计算损失。
- 品质损失评估: 冰雹常造成果实疤痕、畸形、伤口感染等,严重影响商品性和售价。评估时需考虑商品果率下降、等级下降、价格折扣等因素。
- 绝收面积评估: 对于植株损毁率极高(如>80%)或处于关键敏感期(如开花期花器全毁)导致完全无法形成产量的地块,应评估为绝收面积。
- 间接损失评估:
- 恢复成本: 补种/改种所需的种子、种苗、肥料、农药、人工等费用;修复受损设施(大棚、滴灌带、农机具等)的费用。
- 病虫害风险增加: 伤口增加导致病虫害易发,需评估潜在的防治成本增加。
- 市场机会损失: 错过最佳上市期导致的售价损失。
技术辅助手段:
- 遥感技术: 利用卫星或无人机遥感影像,快速获取大范围受灾区域的作物覆盖度变化、叶绿素含量变化等信息,辅助识别重灾区、估算受灾面积。结合地面调查进行验证和校准。
- 地理信息系统: 将受灾位置、作物信息、损失程度等数据进行空间化管理、分析和可视化展示。
- 移动终端APP: 开发专用APP,方便农技人员或保险查勘员在现场拍照、定位、录入受损信息,实时上传至后台系统,提高评估效率和准确性。
评估报告:
- 综合以上信息,形成包含受灾范围、受灾作物种类与面积、损失程度(轻、中、重、绝收)、预计产量损失、经济损失估算、基础设施损毁情况等内容的详细评估报告。
二、 常见的灾后恢复措施
恢复措施的核心是减少进一步损失、促进植株恢复、调整生产计划、降低未来风险。
紧急应对:
- 排涝防渍: 冰雹常伴随强降雨,首要任务是疏通沟渠,排除田间积水,防止作物因涝害加重死亡。
- 清理田间: 及时清理折断、倒伏严重无法恢复的植株残体、破损叶片和落果,移出田外集中处理(深埋或焚烧),减少病原菌滋生场所和养分消耗。注意保留尚有恢复希望的植株。
- 伤口处理: 对于果树、林木等木本植物茎干上的较大伤口,及时修剪平滑,涂抹伤口保护剂(如杀菌剂+愈合剂)防止病菌侵染和水分蒸发。
促进植株恢复生长:
- 中耕松土: 雨后土壤易板结,及时中耕松土,增加土壤透气性,促进根系恢复。
- 追肥管理:
- 叶面喷施: 快速补充营养,促进伤口愈合和新叶生长。常用0.1%-0.3%磷酸二氢钾 + 0.2%-0.5%尿素 + 适量微量元素(如锌、硼)或氨基酸、腐殖酸类叶面肥。可加入广谱杀菌剂(如代森锰锌、甲基托布津)预防病害。
- 根部追肥: 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和受灾程度,适量追施速效氮肥(如尿素)或高氮复合肥,促进新梢新叶生长。避免一次过量施肥造成肥害。
- 水分管理: 灾后如遇持续干旱,需及时灌溉,保障恢复生长所需水分;但也要避免大水漫灌导致伤口感染。
作物结构调整:
- 补种: 对于受灾严重但尚在适宜播种期内的作物(如部分蔬菜、玉米、豆类),及时清理残株后,抢墒补种同一作物或生育期更短的品种。
- 改种: 对于错过原作物播种期或绝收的地块,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市场行情,改种其他生育期短、见效快的作物(如速生叶菜、绿豆、荞麦、青贮玉米、牧草等)。
- 加强剩余植株管理: 对于尚有产量的地块(如部分果实幸存),加强水肥管理和病虫害防治,力保剩余产量和品质。
病虫害综合防控:
- 加强监测: 灾后植株伤口多、抵抗力下降,极易爆发真菌性病害(如疫病、炭疽病、叶斑病、腐烂病)和细菌性病害。需加强田间巡查。
- 预防为主: 在清理残体后,及时喷施保护性杀菌剂(如铜制剂、代森锰锌)进行全园/全田保护。
- 及时治疗: 一旦发现病害中心,立即喷施具有治疗作用的内吸性杀菌剂或抗生素(针对细菌病害)。注意轮换用药,避免抗药性。
- 虫害防控: 注意监测蚜虫、蓟马、食叶害虫等,它们可能借伤口或衰弱植株加速繁殖。
果园/经济林特殊管理:
- 科学修剪: 对受损果树进行合理修剪,疏除无法恢复的断裂枝、严重损伤枝,短截促进新梢萌发。保持树体通风透光。
- 保花保果: 对于花果受损但未完全绝收的果树,可喷施赤霉素、芸苔素内酯等植物生长调节剂,结合叶面肥,提高剩余花果的坐果率和品质。
- 疏果: 灾后果树可能因应激反应导致坐果过多,需适当疏果,保证留存果实的营养供应和品质。
设施农业修复:
- 尽快修复或更换被冰雹打坏的温室、大棚的塑料薄膜、玻璃或阳光板。
- 检查并修复受损的灌溉系统(滴灌带、喷头)。
- 修复或加固受损的棚架结构。
长期减灾与风险管理:
- 推广抗雹品种/砧木: 在雹灾多发区,选择种植枝叶韧性好、恢复能力强的作物品种或果树砧木。
- 调整种植结构/布局: 在风险极高区域,减少种植高价值但对雹灾敏感的作物(如成熟期水果)。
- 发展设施农业: 温室大棚是防御冰雹最有效的物理手段,尽管成本高。
- 应用防雹网: 在果园、高价值蔬菜或花卉种植区架设防雹网。
- 推广农业保险: 积极引导农民投保政策性农业保险(尤其是包含冰雹责任的种植业保险),灾后及时报案理赔,分散风险。
- 建立预警系统: 与气象部门合作,建立冰雹等强对流天气的精细化预警信息发布机制,为农户争取短暂的防护时间(如抢盖防雹网、抢收部分成熟产品)。
关键注意事项
- 时效性: 灾后评估和恢复行动要争分夺秒,尤其是排涝、清理和喷药预防病害。
- 科学性: 损失评估要客观、量化,避免主观臆断。恢复措施要因作物、因生育期、因受损程度制宜。
- 协同性: 需要政府农业部门、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保险公司、科研单位、农民合作社等多方协同配合。
- 记录与证据: 农户应及时拍照、录像留存灾害现场和损失证据,便于保险理赔和政府救助申请。
- 心理疏导: 重大灾害对农民心理打击巨大,在提供技术支持的同时,也应关注其心理状态,给予必要的关怀和疏导。
通过科学评估和综合施策,可以最大程度地减轻冰雹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冲击,帮助受灾农户尽快恢复生产,保障农业的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