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与气候变化:一种关键作物的适应之路
马铃薯作为全球第四大主粮作物,其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对保障粮食安全至关重要。面对日益严峻的气候挑战,马铃薯正通过多种途径展现出其顽强的生命力与适应潜力。
气候变化对马铃薯的严峻挑战
- 高温胁迫: 块茎形成期日平均温度超过22°C会显著抑制结薯,导致产量下降、畸形薯增多、品质劣化(干物质、淀粉含量降低)。
- 水分胁迫:
- 干旱: 马铃薯根系较浅,对水分敏感。干旱胁迫导致植株生长受阻、叶片萎蔫、光合作用下降,最终减产。
- 洪涝: 土壤积水易引发块茎腐烂(如软腐病)、窒息,并增加晚疫病等病害风险。
- 病虫害加剧:
- 晚疫病: 温暖潮湿环境利于其爆发流行,是毁灭性病害。
- 虫害: 马铃薯甲虫、蚜虫等害虫的分布范围北扩、世代数增加、危害期延长。
- 新威胁: 一些原本非主要或新型病虫害(如马铃薯斑萎病毒及其媒介烟粉虱)可能因气候变暖而成为重要问题。
- 极端天气事件: 冰雹、强风、异常霜冻等直接损伤植株和块茎,破坏田间设施。
- CO₂浓度升高: 虽可能促进光合作用和生长,但常伴随高温、干旱的不利影响,且可能降低块茎营养品质(如蛋白质含量)。
马铃薯的适应策略与潜力
遗传多样性与育种创新:
- 挖掘种质资源: 安第斯山脉作为起源中心,拥有极其丰富的野生种、地方品种和近缘种资源(约4000个),蕴藏着耐旱、耐热、抗晚疫病等宝贵基因。
- 现代育种技术:
- 传统杂交与选择: 结合表型精准鉴定(如干旱棚、高温室模拟胁迫),选育耐逆新品种。
-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利用与目标性状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加速抗性基因的聚合(如抗晚疫病基因Rpi-blb1)。
- 基因组编辑: 精准改良特定性状(如提高耐热性、调整淀粉合成途径)。
- 转基因技术: 引入外源抗性基因(如Bt抗虫、抗病毒基因)。
- 成功案例: 国际马铃薯中心(CIP)培育的耐旱品种如“Unica”、“Sarnav”在南亚、非洲干旱地区表现优异;中国育成的高淀粉耐旱品种“陇薯”系列在西北旱区推广。
农艺管理优化:
- 水分管理:
- 高效灌溉: 推广滴灌、微喷灌,结合土壤水分传感器实现精准灌溉,显著提高水分利用效率。
- 旱作保墒技术: 垄沟覆膜(保水增温)、秸秆覆盖(减少蒸发、抑制杂草)、深松深耕(打破犁底层、增加雨水入渗)。
- 调整播期: 避开当地高温干旱敏感期(如提前或延后种植)。
- 土壤健康管理:
- 合理轮作: 与豆科等作物轮作,改善土壤结构、减少土传病害。
- 增施有机肥/绿肥: 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保水保肥能力。
- 保护性耕作: 减少土壤扰动,保持土壤水分和结构。
- 病虫害综合防控:
- 抗病品种: 是基础。
- 预测预警系统: 利用气象数据和病害模型(如晚疫病预测模型)指导精准用药。
- 生物防治: 应用天敌、生物农药(如枯草芽孢杆菌)。
- 健康种薯: 严格推广脱毒种薯,从源头控制病害。
- 科学用药: 轮换使用高效低毒药剂,延缓抗药性。
- 应对高温:
- 遮荫网: 在极端高温时段使用。
- 喷灌降温: 在午后高温时段进行(需注意湿度管理以防病害)。
- 选择耐热品种和适宜播期。
多样化种植制度与空间布局调整:
- 混作/间作: 与玉米、豆类等作物间作,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风险。
- 向高纬度/高海拔地区扩展: 随着气候变暖,一些原先过冷地区变得适宜种植马铃薯(如北欧、中国青藏高原边缘地区)。
- 设施农业: 在极端气候区或反季节生产中使用温室、大棚,实现环境可控。
面临的挑战与未来方向
- 复杂性: 气候变化是多种胁迫(高温、干旱、病虫害等)的复合体,协同应对难度大。
- 速度: 气候变化速度可能快于新品种选育和推广速度。
- 资源公平性: 小农户获取新技术(耐逆品种、高效灌溉设备)、信息和资金支持的能力有限。
- 权衡取舍: 提高抗逆性有时伴随产量或品质的潜在下降(如高抗晚疫病品种可能晚熟),需育种家平衡。
- 基础研究: 需深入解析马铃薯响应非生物/生物胁迫的分子生理机制,发掘更多关键基因。
未来重点方向:
- 加速智能育种: 整合多组学、基因编辑、人工智能预测模型。
- 推广气候智慧型农业实践: 因地制宜集成推广耐逆品种、节水灌溉、保护性耕作、IPM等技术包。
- 加强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 全球协作,持续收集、鉴定、共享马铃薯遗传资源。
- 完善灾害预警与保险体系: 降低农民生产风险。
- 提升小农户适应能力: 通过政策支持、技术培训、合作社等方式赋能。
结语
马铃薯以其遗传多样性、科研人员的持续创新和农艺管理的不断优化,展现出应对气候变化的强大韧性。通过全球协作,加速选育和推广强适应性的品种,推广气候智慧型田间管理措施,并确保小农户能够公平获取这些资源和技术,马铃薯有望在变暖的世界中继续担当保障全球粮食安全的重要角色。然而,应对气候变化的根本之策仍是全球社会共同努力,大幅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缓气候变化的速度和强度。
关键数据:
- 国际马铃薯中心(CIP)保存着世界上最大的马铃薯种质资源库(约15000份)。
- 在理想条件下,马铃薯每单位面积和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人体可食用能量和蛋白质高于主要谷物。
-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预测,到2050年全球马铃薯产量需增长40%才能满足需求,气候变化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障碍之一。
-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马铃薯生产国,近年来积极推动马铃薯主粮化战略,应对粮食安全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