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义乌市中国转运服务网
详情描述
奇妙的自然现象:“眼睛”状地貌景观是如何形成的?

这种被称为“地球之眼”或“恶魔之眼”的奇妙环形地貌景观(最著名的例子是撒哈拉之眼),其形成是一个复杂的地质过程,主要涉及构造抬升差异侵蚀,核心是穹隆构造

以下是其形成过程的详细解释:

起点:构造活动形成穹隆

  • 在地壳深处,巨大的力量(通常是板块运动产生的挤压或地幔热物质的上涌)将原本水平或近水平沉积的、不同硬度的岩层向上顶起。
  • 这个过程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圆顶状的隆起结构,称为穹隆。想象一个巨大的、半埋在地下的洋葱,岩层就像洋葱皮一样,一层层地向上拱起,形成同心环状结构。这些岩层可能包括石灰岩、砂岩、页岩等,硬度各不相同。

关键:差异侵蚀

  • 穹隆形成后,暴露于地表,开始遭受风、水(雨水、河流)、温度变化等风化侵蚀作用的“雕琢”。
  • 不同岩层的抗侵蚀能力不同:坚硬的岩层(如石英砂岩、石灰岩)抵抗侵蚀能力强,而松软的岩层(如页岩、泥岩)则容易被侵蚀掉。
  • 由于穹隆构造使得不同硬度的岩层以同心圆的形式出露地表,侵蚀作用就会有选择性地进行
    • 较软的岩层被更快、更深地侵蚀掉。
    • 较硬的岩层则残留下来,形成突出的山脊或陡坎。
  • 这种因岩石硬度不同导致侵蚀速度不同的现象,称为差异侵蚀

形成“眼睛”结构

  • 同心圆环: 差异侵蚀作用沿着穹隆的同心圆状岩层进行。被侵蚀掉的软岩层区域形成低洼的环形谷地或沟壑,而残留的硬岩层则形成高耸的环形山脊。这就形成了最外层、最明显的同心圆环结构,构成了“眼睑”和“眼眶”的部分。
  • 中心高地: 穹隆的最中心部分,通常也是抬升最高、岩石相对较老或较硬的部分。由于位置较高且岩石可能更耐侵蚀,它往往没有被完全夷平,而是残留下来形成一个中央高地或平台,构成了“眼球”或“瞳孔”的部分。
  • 环形断裂/裂隙: 在穹隆形成或抬升过程中,岩层受到拉伸应力,常常会在穹隆顶部或边缘产生环形的断裂或裂隙带。这些脆弱地带更容易被侵蚀,进一步加深了环形沟壑,强化了环形结构。
  • 时间: 这个过程极其漫长,需要数百万年甚至数千万年的持续侵蚀才能形成如此巨大且清晰的结构。

总结“眼睛”状地貌的组成部分:

  • “瞳孔” (中央高地): 穹隆中心残留的、抬升最高、相对抗侵蚀的岩块。
  • “虹膜” (内环带): 围绕中央高地的一圈环形山脊(硬岩层)或环形洼地(软岩层被侵蚀),通常颜色或岩性与周围不同。
  • “眼睑” (外环脊): 最外圈、最显著的高耸环形山脊,由最抗侵蚀的岩层构成。
  • “眼眶” (环形谷地): “眼睑”外侧或“眼睑”与“虹膜”之间被侵蚀形成的低洼环形区域。

重要说明:

  • 陨石撞击? 撒哈拉之眼最初曾被怀疑是陨石撞击坑,但详细的地质调查(没有发现冲击变质证据,如柯石英、撞击角砾岩等;岩层构造清晰显示是抬升而非撞击形成的变形)最终证实它是构造穹隆+差异侵蚀的产物。
  • 盐丘构造? 在某些情况下,地下盐层在压力下上拱(形成盐丘),也能顶起上覆岩层形成类似穹隆的构造,后续同样经历差异侵蚀形成环形地貌。撒哈拉之眼下方可能也有古老的盐层参与,但穹隆抬升是主导力量。
  • 并非唯一原因: 虽然穹隆+差异侵蚀是形成大型、规则“眼睛”地貌(如撒哈拉之眼)的最主要机制,但其他过程(如火山口、陨石坑、特定的褶皱构造)也可能形成环状地貌,只是规模、规则度和形成机制不同。

著名的实例:

  • 撒哈拉之眼 (理查特结构): 位于毛里塔尼亚的撒哈拉沙漠西部,直径约40-50公里。是地球上最大、最壮观、最典型的此类地貌,从太空清晰可见。地质研究表明其形成始于约1亿年前的白垩纪,经历了复杂的抬升和侵蚀历史。
  • 其他类似但可能规模较小或特征略有不同的环形构造在世界各地也有发现。

总而言之,“眼睛”状地貌是大自然以地壳构造之力塑造出穹隆骨架,再经亿万年风霜雨雪精雕细琢的杰作。它像地球的年轮一样,记录着古老的地质变迁,将构造运动的宏伟与侵蚀作用的细腻完美融合在同一个同心圆中。这种地貌的形成过程生动展现了地球内外动力共同作用的鬼斧神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