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并修正重量(物理量)与电信号(数字量)之间的对应关系,确保其测量结果尽可能接近真实值。定期校准则是为了补偿传感器和电子元件随时间、环境和使用条件变化而产生的固有漂移和误差。
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电子秤的工作原理(校准的基础)
核心部件 - 称重传感器: 通常是应变片式传感器。当物体放在秤盘上时,传感器内部的金属弹性体会发生微小的形变。
物理量转电信号: 粘贴在弹性体上的应变片(电阻)会随着形变而改变其电阻值。
信号放大与处理: 传感器输出的微弱电信号(通常是毫伏级电压变化)被放大。
模数转换: 放大后的模拟信号被模数转换器转换为数字信号。
内部计算与显示: 微处理器根据预设的“标度关系”将数字信号转换为重量值,并显示在屏幕上。
关键点: 这个“预设的标度关系”就是校准系数。它定义了输入传感器的力(重量)与输出信号(电压/数字量)之间的数学关系(通常是线性关系:重量 = 斜率 * 信号值 + 截距)。
二、校准的本质
- 校准 = 建立或修正标度关系:
- 施加已知标准载荷: 将经过计量检定、精度远高于被校准秤的标准砝码(如100g, 500g, 1000g, 2000g等)放置在秤盘上。
- 读取输出信号: 电子秤内部测量并记录此时传感器输出的信号值(电压或数字量)。
- 计算校准系数: 微处理器将已知的标准重量值与实际测量的信号值进行比较。通过特定的算法(通常是线性回归),重新计算或修正那个关键的“斜率”和“截距”值(校准系数)。
- 斜率: 决定了单位信号变化对应的重量值(灵敏度)。
- 截距: 通常对应零点偏移(空秤时的显示值)。
- 存储新系数: 计算出的新校准系数被存储在电子秤的非易失性存储器中。
- 应用新系数: 此后,电子秤在测量时,就会使用这组新的、基于标准砝码修正过的系数来计算并显示重量值。
三、为何需要定期校准?保证准确性的关键原因
即使是一台全新的、质量优良的电子秤,其测量精度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使用环境的变化而逐渐偏离标准。主要原因包括:
传感器材料的“蠕变”和“迟滞”:
- 蠕变: 传感器弹性体在持续负载下,即使负载不变,其形变也会极其缓慢地增加(就像橡皮筋被拉久了会变长一点),导致输出信号缓慢漂移。
- 迟滞: 传感器在加载(加砝码)和卸载(减砝码)过程中,相同负载下的输出信号可能不完全一致,这种差异会随着时间或反复使用而变化。
- 定期校准能修正这种缓慢的、固有的材料特性漂移。
环境因素的影响:
- 温度: 温度变化会显著影响应变片的电阻值和弹性体的杨氏模量,导致灵敏度和零点漂移。即使秤有温度补偿电路,也难以做到完美。
- 湿度: 高湿度可能影响电路性能或引起轻微腐蚀。
- 气压: 对非常高精度的秤有影响(空气浮力效应)。
- 定期校准(通常在稳定的环境条件下进行)能补偿这些环境因素累积造成的漂移。
机械应力和冲击:
- 搬运、碰撞、过载: 这些都可能使传感器内部结构产生微小但不可逆的形变或损伤,改变其特性。
- 长期负载: 秤长时间承受接近或达到最大量程的负载,会加速传感器材料的疲劳和蠕变。
- 定期校准能检测并修正因机械应力或意外冲击导致的性能变化。
电子元件的漂移和老化:
- 放大器: 运算放大器的零点漂移、增益稳定性会随时间变化。
- 基准电压源: 模数转换器依赖高精度的基准电压,这个电压源本身也会随时间老化漂移。
- 其他元件: 电阻、电容等元件的参数也会随时间缓慢变化。
- 定期校准能补偿整个信号链路上电子元件老化带来的累积误差。
使用磨损:
- 频繁使用可能导致秤盘、连接件、支脚等机械部件磨损或松动,间接影响力的传递和测量结果。
四、定期校准的意义总结
- 重置漂移: 将因时间、环境、使用等因素造成的累积误差“归零”,使秤重新回到准确的测量状态。
- 维持线性: 确保在整个量程范围内,测量结果都保持准确(不仅仅是某个点准确)。
- 符合法规要求: 在贸易结算、医药、实验室、工业生产等领域,法规强制要求定期校准以保证公平性和质量。
- 保证产品质量和过程控制: 在制造、配料等环节,称量的准确性直接影响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 验证设备状态: 校准过程本身也是对电子秤工作状态的一次检查和诊断。
结论
电子秤的校准是一个用已知标准去修正其内部测量模型的过程。定期校准是对抗电子秤自身不可避免的物理老化和环境漂移的必要手段。它通过重新建立或修正重量与电信号之间的精确对应关系(校准系数),确保电子秤在其生命周期内持续提供准确可靠的测量结果。就像汽车需要定期保养一样,电子秤也需要定期校准来维持其最佳性能。校准的周期取决于秤的精度等级、使用频率、环境严苛程度以及法规要求,通常从几个月到一年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