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新疆中国转运服务网
详情描述
雏菊的繁殖方式详解:种子繁殖、分株繁殖的操作步骤与注意事项

雏菊(Bellis perennis)是一种非常受欢迎且容易种植的多年生草本花卉(常作一二年生栽培)。它的繁殖方式主要有种子繁殖分株繁殖两种,各有优缺点和适用场景。下面详细介绍一下这两种方法的操作步骤与注意事项:

一、种子繁殖

这是最常用、能获得大量幼苗的方法,尤其适合大规模种植或引进新品种。

  • 优点: 成本低,能获得大量植株,适合培育新品种。
  • 缺点: 从播种到开花时间相对较长(通常需要3-4个月),后代可能出现一定程度的变异(不如分株能保持母本完全一致)。
操作步骤

选择播种时间:

  • 最佳时间: 根据气候条件灵活选择:
    • 春季播种:早春(2月底-4月初),气温稳定在10-15°C以上时,可在室内或温室育苗,待晚霜过后移栽室外。或者晚春(4月下旬-5月)直接露地播种,当年夏秋开花。
    • 秋季播种:秋季(8月下旬-10月上旬)播种是更理想的选择(尤其温暖地区)。幼苗能安全越冬(需适当保护),次年早春(3-4月)即可开花,花期长且健壮。北方寒冷地区需在冷床或室内保护越冬。
  • 核心要求: 避免夏季高温(超过25°C发芽困难)和冬季严寒(幼苗易冻死)时播种。发芽适温为15-20°C

准备播种介质与容器:

  • 介质: 选择疏松、透气、排水良好、无菌的育苗基质。可用泥炭土、珍珠岩、蛭石按比例(如4:1:1)混合,或购买优质育苗专用营养土。避免使用园土或易板结的土壤。
  • 容器:
    • 育苗盘/穴盘: 最常用,管理方便,利于移栽。
    • 浅盆/育苗箱: 也可用。
    • 消毒: 新容器可不消毒,重复使用的容器需用沸水或稀释的消毒液(如高锰酸钾溶液)清洗消毒,晾干备用。

播种操作:

  • 填充介质: 将介质装入容器,轻轻压实、整平,但不要压得太实。
  • 播种: 雏菊种子非常细小。
    • 点播(推荐): 用牙签或镊子蘸水,粘起单粒种子,轻轻点在介质表面。穴盘每穴1-2粒。
    • 撒播: 将种子与少量细沙混合均匀,然后轻轻地、均匀地撒播在介质表面。切忌过密。
  • 覆土: 雏菊是需光性种子,发芽需要光照。因此不需要覆土,或者只覆盖一层非常非常薄的细蛭石或细沙(厚度不超过1-2毫米),仅能隐约看到种子即可。轻轻按压使种子与介质贴合。
  • 浇水: 采用“浸盆法”:将播种容器放入盛有清水的浅盆中,让水从底部排水孔慢慢渗入,直到介质表面湿润。或者用极细的喷雾轻轻喷湿表面。切忌大水冲淋,会把种子冲走或埋深。

发芽期管理:

  • 保湿: 这是关键!播种后,用透明的塑料薄膜、玻璃板或育苗盖盖住容器,以保持高湿度。每天揭开通风片刻,防止发霉。
  • 温度: 保持温度在15-20°C。放在温暖、明亮但无直射强光的地方(如明亮的窗边或育苗灯下)。使用育苗加热垫可提高发芽率和整齐度。
  • 光照: 发芽需要光照,提供明亮的散射光即可。
  • 发芽时间: 在适宜条件下,雏菊种子通常7-14天即可发芽。

幼苗期管理:

  • 揭膜/去盖: 当大部分种子发芽出土后(约50-70%),应及时逐渐揭掉覆盖物,增加通风,降低湿度,防止猝倒病。
  • 光照: 将幼苗移至光照充足的地方(如南向窗台或补光灯下),避免徒长。逐渐接受直射阳光(避免正午强光暴晒)。
  • 水分: 保持介质湿润但不积水。仍然建议采用浸盆法或底部浇水,避免水珠残留在幼苗上引起病害。表土稍干即可浇水。
  • 间苗: 撒播或点播过密的,在幼苗长出1-2对真叶时,进行间苗。拔除弱小、过密的苗,保留健壮苗,使幼苗间有适当空间(约2-3厘米)。穴盘点播的,每穴留1株最壮的苗。
  • 施肥: 当幼苗长出2-3对真叶后,可开始施非常稀薄(1/4-1/2标准浓度)的平衡型液体肥(如花多多1号),频率要低(如10-14天一次),促进生长。

移栽定植:

  • 时机: 当幼苗长出4-6片真叶,根系长满育苗格,且室外气温稳定在适宜范围(避免霜冻和酷暑)时进行。
  • 炼苗: 移栽前7-10天,逐渐增加通风和光照强度(如移到室外半阴处适应),让幼苗适应外界环境。
  • 定植:
    • 选择光照充足(至少4-6小时直射光)、排水良好的地块或花盆。
    • 土壤提前翻松,施入适量腐熟的有机肥或缓释肥作基肥。
    • 按株行距15-20厘米挖穴。
    • 小心将幼苗从容器中取出(穴盘苗可轻捏底部推出),尽量带原土坨,避免伤根。
    • 放入穴中,深度与原土坨齐平或稍深一点(约0.5厘米),填土压实。
    • 浇透定根水(定根水很重要!)。
    • 初期适当遮阴(如用遮阳网或放在阴凉处)2-3天缓苗,之后逐渐接受全日照。
种子繁殖注意事项 种子新鲜度: 使用新鲜、饱满的种子,陈年种子发芽率会显著下降。购买时注意生产日期。 忌深埋: 牢记雏菊是需光种子,覆土过厚是导致发芽失败最常见的原因之一保湿关键: 发芽期和幼苗早期,保持介质湿润至关重要。干燥会导致发芽失败或幼苗死亡。 通风防病: 发芽后及时揭膜通风,避免高温高湿环境引发猝倒病、灰霉病等。浇水避免淋湿叶片。 光照管理: 发芽后及时提供充足光照(非暴晒),防止幼苗徒长变弱。 避免高温: 超过25°C不利于发芽和幼苗生长,夏季播种风险高。 移栽谨慎: 操作轻柔,避免伤根,浇透定根水并适当遮阴缓苗。 防寒越冬: 秋播小苗在寒冷地区需采取保护措施(如覆盖稻草、树叶,或移入冷床/室内)。 二、分株繁殖

这是利用成年植株根茎部的分蘖芽进行繁殖的方法,适合已有健康母株且希望快速获得开花株、保持品种特性的情况。

  • 优点: 操作相对简单,当年或次年即可开花,能100%保持母本优良性状,适合繁殖名贵品种。
  • 缺点: 繁殖系数相对较低(一次分株数量有限),不适合大规模生产。
操作步骤

选择分株时间:

  • 最佳时间: 春季(3-4月,新芽萌动前)秋季(9-10月,天气凉爽后)。这两个季节气温适宜,植株处于生长或恢复期,分株后容易成活。避免在夏季高温期和冬季严寒期进行。

准备母株与工具:

  • 母株选择: 选择生长健壮、无病虫害、丛生状态良好的成年雏菊植株(通常种植1-2年以上)。
  • 工具准备: 锋利的刀具(如园艺刀、修枝剪)、小铲子/花铲。工具必须清洁消毒!(可用酒精、高锰酸钾溶液擦拭或火焰灼烧)。

分株操作:

  • 控水/浇水: 分株前1-2天停止浇水,让土壤稍干,便于操作。或者在分株前充分浇水,使土壤湿润松软,易于挖掘和分离。
  • 挖出母株: 小心地用铲子将整丛雏菊从土中挖出,尽量保持根系完整,抖落或轻轻拍掉部分宿土,便于看清分蘖点。
  • 分株:
    • 观察分蘖: 仔细观察根茎基部,会看到多个独立的生长点(芽点)和相连的根系。
    • 分离: 用手或消毒过的刀具,沿着自然的分蘖缝隙,小心地将整丛分成若干个小丛。确保每个小丛都带有自己的根系(至少3-5条健康根)和2-3个(或更多)明显的芽点/叶片。避免分得太小太单薄,影响成活。
    • 修剪: 对分好的小株进行适当修剪:
      • 剪掉过长的、老化的、受伤的或腐烂的根系。
      • 剪掉大部分老叶、黄叶、病叶,保留中心少量健康新叶,减少水分蒸发。如果叶片很大,可剪去一半叶片。
      • 如果伤口较大,可涂抹草木灰或多菌灵粉剂消毒。

栽植:

  • 准备栽植地/盆: 同种子繁殖的定植要求。土壤疏松肥沃、排水良好。挖好定植穴。
  • 栽植: 将分好的小株放入穴中,调整深度,使芽点/根颈处与土表齐平或略高一点(避免埋没芽点)。填入土壤,轻轻压实,确保根系与土壤紧密接触,无空隙。
  • 浇水: 立即浇透定根水,使土壤沉降并与根系紧密结合。

栽后管理:

  • 遮阴保湿: 将新分株的植株放在通风、有明亮散射光或半阴的地方养护1-2周(非常重要!)。避免阳光直射暴晒,防止萎蔫。经常向植株周围喷雾增加空气湿度(注意不是直接喷在伤口上),保持土壤湿润但不积水。
  • 缓苗: 待新叶开始萌发或老叶恢复挺立(表明已长出新根适应环境),即可逐渐增加光照,过渡到正常全日照养护。
  • 施肥: 缓苗期(约1个月)内不要施肥。待新芽明显生长、植株恢复活力后,可开始施稀薄的液肥(如花多多1号)。
分株繁殖注意事项 时间最关键: 务必在春秋凉爽季节进行,避开极端温度。 工具消毒: 严格消毒工具,防止病菌从伤口侵入。 带根带芽: 确保每株分株苗都有足够的根系和健壮的芽点,这是成活的基础。 适当修剪: 合理修剪根系和叶片,减少蒸腾负担,促进新根萌发。 忌深栽: 根颈(芽点所在位置)要与土表齐平或略高,埋得过深易腐烂。 浇透定根水: 栽后立即浇透,消除根系空隙。 缓苗期管理(重中之重): 分株后1-2周的遮阴、保湿、通风管理至关重要,直接影响成活率。切忌立即暴晒。 避免施肥过早: 新根未长出前施肥易造成肥害烧根。 总结
  • 想要大量、低成本育苗,或尝试新品种 → 选择种子繁殖。注意播种时间(春秋)、浅覆土、保湿、光照和温度管理。
  • 已有健壮母株,想快速获得开花株、保持品种特性 → 选择分株繁殖。注意春秋进行、工具消毒、带根带芽、修剪、忌深栽、浇透水、严格缓苗管理。

无论哪种方法,成功的关键都在于选择合适的时机、提供适宜的环境(温度、湿度、光照)、细致的操作和栽后精心的管理(尤其是缓苗期)。掌握了这些要点,繁殖出健康美丽的雏菊就并非难事了!祝你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