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ynostemma pentaphyllum)的传粉故事是一个关于植物与昆虫之间精妙共生的精彩案例,尤其凸显了它与特定夜行性蛾类(主要是透翅蛾科)之间高度特化的互惠关系。让我们深入探究一下:
核心传粉者:夜行蛾类(尤其是透翅蛾)
花部特征与传粉策略:
- 花小且不起眼: 绞股蓝的花非常小(直径约5毫米),呈淡绿色或黄绿色,在茂密的藤蔓和叶片中并不显眼,不适合吸引日间活动的视觉导向型传粉者(如蜜蜂、蝴蝶)。
- 雌雄异株: 这是关键!绞股蓝是雌雄异株植物,意味着雌花和雄花生长在不同的植株上。为了成功结果繁殖,雄花的花粉必须被有效地传递到另一株雌花上。这大大增加了对传粉媒介的依赖性。
- 傍晚/夜间开放与强烈香气: 绞股蓝的花通常在傍晚至夜间开放(大约下午4点到晚上8点,具体时间可能因地域和气候略有不同)。此时,它会释放出强烈而甜美的香气。这种香气是吸引夜行性传粉者的核心信号。
- 花蜜奖励: 花朵基部会分泌花蜜,为访花者提供能量回报。花蜜腺位于花冠筒深处。
- 花冠结构: 花虽小,但结构相对复杂,花冠裂片反卷,形成一个相对深的花冠筒,花蜜就藏在底部。这需要访花者具备一定的口器长度才能有效吸食。
主角登场:透翅蛾及其适应
- 嗅觉导向: 透翅蛾科(如Melittia属等)的成虫具有极其发达的嗅觉器官,专门在夜间搜寻花蜜来源。它们对绞股蓝释放的特定挥发性化合物(如芳樟醇、苯甲醛等)非常敏感,能从远处被吸引过来。
- 口器长度匹配: 透翅蛾拥有细长、卷曲的虹吸式口器(喙管),其长度恰好能伸入绞股蓝的花冠筒底部,触及花蜜。这种形态上的匹配是协同进化的重要证据。
- 访花行为: 蛾子被花香吸引,降落在花上,将口器伸入花冠筒吸食花蜜。在这个过程中:
- 在雄花上,蛾子的头部、口器基部或身体会不可避免地接触到位置较高的花药(雄蕊),沾上大量花粉。
- 当它飞到下一朵花(尤其是雌花)吸食花蜜时,身体上沾着的花粉就会接触到位置较高的柱头(雌蕊),完成授粉。
- 高效的传粉者: 由于雌雄异株,蛾子在夜间持续飞行觅食,会频繁地在不同植株(包括雄株和雌株)的花朵间移动,大大提高了异花授粉的成功率,是绞股蓝最有效的传粉者。
共生关系的互惠性
绞股蓝的收益:
- 高效传粉: 透翅蛾是专门在夜间活动的传粉者,它们的形态和行为高度适应绞股蓝的花部结构,确保了花粉在雌雄异株个体间的高效传递,保障了种子的成功生产。
- 定向吸引: 夜间开花和特殊香气精准地筛选了传粉者群体,避免了日间无效访花者(如不传粉的盗蜜昆虫)的干扰,将能量(花蜜)集中在最有效的传粉者身上。
- 适应环境: 在温暖湿润的绞股蓝原生环境(如中国南方、东南亚山地森林),夜行性蛾类丰富多样,这种策略充分利用了当地的传粉资源。
透翅蛾的收益:
- 可靠的食物来源: 绞股蓝在开花季节提供稳定、富含能量的花蜜,是透翅蛾成虫重要的营养补充来源,支持其飞行、求偶和繁殖活动。
- 特化的资源利用: 它们的口器长度和觅食时间恰好匹配绞股蓝的花蜜供应,减少了与其他日间访花者的竞争。
共生关系的脆弱性与复杂性
专一性与脆弱性: 虽然绞股蓝也可能被其他夜行性昆虫(如某些甲虫)访问,但透翅蛾通常是最高效甚至在某些地区是主要的传粉者。这种相对特化的关系使得绞股蓝的繁殖高度依赖于这些特定蛾类的种群健康和活动。如果传粉者数量因栖息地破坏、光污染、杀虫剂使用等原因而锐减,绞股蓝的结实率和种群更新就会受到严重影响。
幼虫的取食关系: 有趣的是,一些透翅蛾的幼虫(如
Melittia属)是葫芦科植物(包括绞股蓝)的钻蛀性害虫!它们会钻入绞股蓝的茎秆内部取食为害。这形成了一个复杂的循环:
成虫帮助植物传粉繁殖,幼虫却取食危害植物本身。这种关系体现了自然界共生互惠中并非总是纯粹的“利他”,也可能存在代价。
地域差异: 不同地区的绞股蓝种群,其主要的传粉蛾类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日本的研究发现另一种透翅蛾(
Pyropteron sp.)是当地绞股蓝的主要传粉者。这反映了地域性的协同进化。
总结
绞股蓝的传粉故事是一个经典的夜间开花植物与夜行性蛾类(尤其是透翅蛾)协同进化的范例。通过:
- 雌雄异株强制依赖传粉。
- 傍晚/夜间开放避开日间竞争。
- 释放强烈甜香精准吸引目标传粉者。
- 提供深藏的花蜜作为回报。
- 花部结构与蛾类口器的形态匹配。
绞股蓝成功地将传粉任务“外包”给了高效可靠的透翅蛾。作为回报,透翅蛾获得了宝贵的花蜜资源。这种互惠共生关系是绞股蓝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繁衍生息的关键。然而,这种关系也因其相对特化而显得脆弱,并因蛾类幼虫的潜在危害而增添了一丝复杂性。保护绞股蓝的野生种群,不仅需要保护其栖息地,也需要关注和维护其关键的传粉者网络。